- 签证留学 |
- 笔译 |
- 口译
- 求职 |
- 日/韩语 |
- 德语
另有资料显示60年代末,金溟若从日文转译的卡夫卡短篇小说集《蛻变》(今通译《变形记》),但出版社及具体出版时间不详;而可以确定的是1982年台湾志文出版社再版了金溟若翻译的此小说集。1970年台湾晨钟出版社出版的熊仁翻译的长篇小说《城堡》,也是较早面世的卡夫卡中译本。
可以说,中国的卡夫卡研究是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的。《世界文学》杂志 1979年第1期刊登了由李文俊翻译的《变形记》,并发表了署名丁方、施文的文章《卡夫卡和他的作品》。该文应该是国内第一篇比较全面而系统地评介卡夫卡的文章,文章作者似乎对刚刚过去不久的“文革”仍心有余悸,没有署真名。其实,丁方就是我国著名的研究卡夫卡的专家叶廷芳先生。文章的目的旨在“就卡夫卡的生平和主要作品作一初步的介绍”,而对卡夫卡的评介也是谨小慎微:卡夫卡不属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因此我们不能以传统的现实主义的标准来衡量他,他“加深了对社会现实的‘挖掘尺度’,在艺术上他也扩大了艺术表现的可能性”。
1980年《外国文学动态》发表了民主德国文艺批评家保尔•雷曼撰写的长文《卡夫卡小说中所提出的社会问题》,在文章前面有编者按近30年来,生前并不引人注意的奥地利业余作家卡夫卡在西方文学界越来越引起了重视,人们把他奉为现代派文学的祖师,20世纪最伟大的德语作家,等等。50年代前半期,当卡夫卡这股‘热’在欧美各国开始形成的时候,苏联、东欧各国是进行抵制的。但1957年以后,卡夫卡热的‘东方防线’被冲开了,不少原来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批评家也对卡夫卡作了肯定 的评价。”同年,联邦德国著名文学批评家和文学史家汉斯•马耶尔访华。在北京大学的一次讲演上,被人问到,本世纪的现代德语作家中谁是最重要的作家时,他毫不犹豫地回答说,“第一位是弗兰茨•卡夫卡,其次是托马斯•曼,第三位是布莱希特……。”他的这ー论断当时“语惊四座”。随后,卡夫卡便迅速在国内各种文艺刊物上出头露面。1981年底,钱满素先生满怀激情地写了ー篇《卡夫卡来到中国》的文章, 宣布卡夫卡终于在中国“安家落户” 了。
改革开放后大陆最早卡夫卡作品单行本是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1月出版的汤永宽翻译的《城堡》,收入“外国文艺丛书”。作为卡夫卡三部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小说 之一的《城堡》成为很多德语翻译家和翻译工作者比较热衷的作品,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前后有十几位翻译工作者翻译,由十几家出版社出版,这种翻译热情与这部小说本身的魅力是分不开的。
《城堡》突出体现了卡夫卡作为现代主义文学大师的艺术特色。讲述了主人公K 踏雪来到城堡(官府)附近的村子里,他想尽办法进入城堡,但历尽艰辛始终不能进入。小说没有写完,据布罗德回忆,卡夫卡原定的结局是K将“奋斗至精疲カ竭而死”,他临终时,城堡才批准他的要求。这个城堡是整个国家的统治机器的缩影。以下罗列ー些主要的《城堡》中文译介情况(不包括ー些卡夫卡作品选或文集):
1. 汤永宽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1月,1999年再版收入“现当代世界文学丛书”。
2. 韩耀成、李文俊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5年,收入“外国文学名著精品”, 2000年再版。
3. 叶廷芳主编,洪天富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收入“世界文豪书系•卡夫卡全集”。
4. 马庆发等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年,收入“世界文学名著宝库•卡夫卡文集”,1999年再版。 ,
5. 高年生译,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98年,收入“20世纪外国文学丛书”。
6. 王印宝、张小川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年。
7. 陈良廷译,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
8. 钱满素、袁华清译,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收入“世界文学文库”。
9. 冯松译,通辽: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1年,收入“世界文学名著系列丛书”。
卡夫卡的另一部代表作长篇小说《审判》也吸引了德语翻译者的注意。《审判》标志着卡夫卡独特艺术风格的形成。小说描写ー个银行职员突然被秘密法庭宣布逮捕,却未宣布他的罪状,而且行动仍然自由。他自知无罪,只好四处奔走,托人说情。但不管是什么人,只要被法庭起诉,要想摆脱是难乎其难的事。小说的最后,两个黑衣人在一个晚上把他架走,并秘密处死。揭露了带有封建专制特征的资本主义社会司法制度的腐败及其反人民的本质。其中有些情节近于荒诞,但对于作者所生活的奥匈帝国的 社会环境来说,它反映的却是真实。1966年,该作品就由李文俊、曹庸翻译,作家出版社出版,但未在社会上公开发行。1987年8月,上海译文出版社公开发行了由李文俊、曹庸翻译的《审判:卡夫卡中短篇小说选》,本书仍然选收的是中篇小说《审判》和5个有代表性的短篇小说。该书的其他ー些主要中译本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