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签证留学 |
- 笔译 |
- 口译
- 求职 |
- 日/韩语 |
- 德语
赖内•马利亚•里尔克(Rainer Maria Kilke 1875—1926)奥地利诗人。大学攻读哲学、艺术史和文学史。里尔克的早期创作具鲜明的布拉格地方色彩和波希米亚民歌风味,著有诗集《生活与诗歌》(1894)、《祭神》(1896)、《梦幻》(1897)、《耶稣降临节》 (1898)。1897年两次去俄国旅行,会见了列夫•托尔斯泰。1905年结识罗丹,一度任罗丹的秘书。这时深受法国象征主义诗人波德莱尔、魏尔兰、马拉梅等人的影响。 他的诗作改变了早期偏重主观抒情的浪漫风格,写作以直觉形象象征人生和表现自己思想感情的“咏物诗”,对资本主义的“异化”现象表示抗议,对人类平等互爱提出乌托邦式的憧憬。著名作品有《困象集》(1902)、以及借赞美上帝以展现资本主义没落时期精神矛盾的长诗《祈祷书》(1905)、《新诗集》(1907)和《新诗续集》(1908)。
1912年,里尔克到亚得里亚海滨的杜伊诺,动手写作著名的代表作长诗《杜伊诺哀歌》。1919年迁居瑞土。1922年完成了《杜伊诺哀歌》和《献给奥尔甫斯的十四行诗》(1923)。1926年12月29日病逝。晩年,他思想更趋悲观。尽管诗里充满孤独痛苦情绪和悲观虚无思想,但艺术造诣很高。不仅展示了诗歌的音乐美和雕塑美,而且表达了ー些难以表达的内容,扩大了诗歌的艺术表现领域,对现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对中国近代白话诗和现代新诗产生重要影响的外国诗人中,里尔克应该是十分重要的一位。
中国诗人对里尔克第一次有记载的接触应是在1926年秋天年仅二十ニ岁的冯至阅读散文诗《旗手克里斯托弗•里尔克的爱与死之歌》。这次阅读冯至感到是ー种意外的收获。这次阅读也使他日后成为中国第一位译介里尔克作品的翻译家。
冯至1930年9月12日与清华大学教授吴宓等人结伴前去欧洲,在德国海德堡大学主修文学,兼修哲学、美术史。在那里,他开始潜心阅读研究里尔克的著作。1931年4月,他下决心用40马克购买6卷本《里尔克全集》,从里尔克为人为文的态度看到自己的缺陷。同年4月至8月,他认真翻译了里尔克的《给ー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并分批刊于十月份的《华北日报•副刊》第六一九号至第六ニ六号上。1932年,冯至在柏林大学学习期间摘译了小说《布里格随笔》,10月刊于《沉钟》半月刊第十四期; 同年还翻译了里尔克的名诗《豹》,该年11月刊于《沉钟》半月刊第十五期;翻译的里尔克散文《论山水》,12月刊于《沉钟》半月刊第十八期。1934年依然在异国翻译了里尔克的长篇小说《马尔特•劳利茨•布里格随笔》,1月刊于《沉钟》半月刊第三十二期。冯至于1935年携夫人回国,1936年11月撰写论文《里尔克——为十周年祭日作》,附《里尔克诗抄》,译诗:《豹》、《ー个女人的命运》、《啊!朋友们这并不是新鲜》、 “Orpheus”、《啊!诗人你说你做什么……》,刊于12月《新诗》第一卷第三期“里尔克逝世十周年特辑”。
1938年,他所翻译的《给ー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由长沙商务印书馆出版。本书收入的10封信是莱内•马利亚•里尔克30岁左右写给一个青年诗人的信,信中论到诗和艺术、两性的爱、生活和职业的艰难等。这是国内第一本里尔克作品的中译单行本,被收入“中德文化丛书”。1992年台北帕米尔书店以及1994年3月北京三联书店也出版了冯至译的同名书信集。
1943年,他又翻译了里尔克诗12首,刊于12月8日《交聚》第2卷第1期。
在这之后,冯至在德语文学译介方面更多的投入到德国作家歌德、海涅及布莱希特等其他作家,几乎没有新的里尔克译作问世。直到1991年10月,他选译了里尔克 的《致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8首,刊于《世界文学》1992年第1期。但这些丝毫不能动摇冯至在译介里尔克作品中的无可替代的地位。如果没有他的译介,里尔克对中国新诗所产生的难以估量的卓异影响也许要推迟很多时日。
国内早期译介里尔克作品的还有卞之琳、梁宗岱和陈敬容等。冯至在为《给ー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作《译者序》中,曾提及到“去年他去世十周年纪念时(即1936 年),上海的《新诗》月刊第1卷第3期,曾为他出一特辑,读者可以参看。他的作品有一部分已由卞之琳、梁宗岱、冯至译成中文,散见《沉钟》半月刊、《华胥社论文集》、《新诗》月刊、大公报的《文艺》和《艺术周刊》中。”可见1937年之前,卞之琳和梁宗岱就已翻译了里尔克的作品。而文中所说的《新诗》期刊是由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和戴望舒编辑、上海新诗社发行的,内容包括创作诗、译诗、论文、诗人研究介绍、题跋、 讨论、书评以及图像手迹,这可以算是国内第一本里尔克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