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签证留学 |
- 笔译 |
- 口译
- 求职 |
- 日/韩语 |
- 德语
《北京青年报》曾刊登冯至的儿子冯姚平在卞之琳先生去世时,回忆其父著名的历史小说《伍子胥》与卞先生翻译的里尔克作品之间的渊源:
“至于《伍子胥》,和卞伯伯也有关系。这个题材在我父亲的胸中孕育了16年,当他第一次读到里尔克的散文诗《旗手里尔克的爱与死之歌》后,深深被感动,就萌发了用这样的体裁写伍子胥逃亡故事的想法。后来他又曾多次思量过这个计划。直到1942年的冬天,卞伯伯准备把他旧日翻译的《旗手》印成单行本,在付印前给父亲看了他重新修订过的译稿。又读到这本年轻时喜爱的书,父亲想起16年前的计划,ー时兴会,便写出了现代色彩的《伍子胥》。”但遗憾的是,笔者未查到卞先生的《旗手》単行本,但译文可在中国文学出版社1996年9月出版发行的由臧棣主编的收入“20世纪桂冠诗丛”的《里尔克诗选》一书中找到。
翻译里尔克作品的时间仅次于冯至的应是现代著名诗人和翻译家梁宗岱先生。梁宗岱20世纪20年代留欧期间,与瓦雷里和罗曼•罗兰过从甚密,思想也深受他们的影响,在三四十年代对中国诗坛及批评界有深刻的影响。1934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梁宗岱翻译的《一切的峰顶》,1937年再版;1936年上海时代图书公司出版了同名作品,里面收有8位诗人的诗作32首,其中包括里尔克作品《严重的时刻》。1943年重庆正中书局出版了梁宗岱翻译的《罗丹》。第1集内收两篇译文:一篇为里尔克的《罗丹》、一篇为德国作家Stefan George著的《罗丹(ー篇演说词)》。1943年以出译著系列闻名的桂林华胥社出版了梁宗岱译著《交错集》,书中收人里尔克作品《老提摩斐之死》、《正义之歌》、《欺诈怎样到了俄国》、《听石头的人》。
梁宗岱实际早在1929年即翻译过里尔克作品。在1985年四川美术出版社《罗丹论》中,有一篇译者1962年写的“题记”,文中是这样叙述的:“里尔克这两篇论罗丹的文章都是旧译(第一篇更早,似乎是1929年,当译者还在国外留学的时候)……里尔克这两篇文章对于罗丹,对于他的为人和作品,其了解之深刻和透彻自不待言。专注的读者将在这里找到源源不竭的精神上的启迪和灵感——不独关于罗丹的,不独关于造型艺术的,而是整个精神上的启迪和灵感——是可以断言的。”2001年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也出版了梁宗岱先生翻译的《罗丹论》插图珍藏本,收入“雅典娜思想译丛”,2002年再版。本书所收的里尔克的两篇文章,对罗丹的为人和作品进行了深刻和透彻的阐迷,包括《罗丹论》和《罗丹》两篇。2003年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梁宗岱的译文专著《宗岱的世界》。该书均成稿于新中国成立前。内含里尔克原著“罗丹论”。2003年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了《梁宗岱文集》其中第四卷为“译文卷”。
1980年,湖南人民出版社译文编辑室规划出版《诗苑译林》丛书。1983年便出版了由唐荫荪担任责任编辑的《梁宗岱译诗集》,除去毁于十年浩劫的《浮士德》第一卷外,几乎包括了梁宗岱所有的译诗,这本书可以算是1934年商务出版的《一切的峰顶》的翻版,收有《军旗手的爱与死之歌》及《严重的时刻》等几首里尔克的短诗。
卞之琳与梁宗岱都译有里尔克的散文诗《軍旗手的爱与死之歌》(目前通译为《旗手克里斯托弗•里尔克的爱与死之歌》),应该是各有千秋的。他们都不是单纯的“翻译”,在译诗中有原作的神采,也有译者自己的风格。诗行中有着飘逸的风致、凝练的语言。ー些评论家认为梁宗岱的译文直译占主导地位,文风冷峻犀利,穿透力強;而卞之琳更通俗易懂,干脆利落。
而梁宗岱先生自己也在1934年9月9日《一切的峰顶》撰写序言中对自己的翻译风格作了介绍:“至于译笔,大体以直译为主。除了少数的例外,不独一行一行地译, 并且一字一字地译,最近译的有时连节奏和用韵也极カ模仿原作——大抵越近依傍原作也越甚。这译法也许太笨拙了。但是我有一种暗昧的信仰,其实可以说迷信:以为原作的字句和次序,就是说,经过大诗人选定的字句和次序是至善至美的。如果译者能够找到适当对照的字眼和成语,除了少数文法上地道的构造,几乎可以原封不动地移植过来。我用西文译中诗是这样,用中文译西诗也是这样。有时觉得反而比较能够传达原作的气韵。不过,我得在这里复说一遍:因为限于文字的基本差別和译者个人的表现力,吃力不讨好和不得不越轨或易辙的亦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