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签证留学 |
- 笔译 |
- 口译
- 求职 |
- 日/韩语 |
- 德语
弗兰茨•卡夫卡,Franz Kafka( 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被认为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鼻祖之一,是表现主义文学的先驱,享有很髙的世界声誉。美国作家W • H •奥登说就作家与其所处时代的关系而论,当代能与但丁、莎士比亚和歌德相提并论的第一人是卡夫卡……。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由此可见他的文学地位。
卡夫卡从小爱好文学,中学时就大量阅读易卜生、尼采、斯宾诺莎、达尔文等人的作品。大学时结识了終身好友、作家马克斯•布罗德,并同他参加一些布拉格文学界的活动,这时期他最喜欢法国作家福楼拜和德国戏剧家赫勃尔。工作以后,卡夫卡对丹麦哲学家克尔凯戈尔的思想产生了强烈共鸣,同时对中国老庄哲学产生了很大兴趣,这些都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
卡夫卡主要的文学成就是小说。有代表性的3部长篇小说《美国》(1912— 1914)、《审判》(1914—1918)、《城堡》(1922)均未写完。短篇小说有《乡村婚事》 (1907)、《判決》(1912)、《变形记》(1912)、《司炉》(1913,后成为《美国》的第1章)、 《在苦役营》(1914)、《乡村医生》(1917)、《致科学院的报告》(1917)、《猎人格拉克 斯》(1917)、《中国长城的建造》(1918—1919)、《饥饿艺术家》(1922)、《地洞》 (1923—1924)等。此外,《致父亲的信》(1919)也为人所称道。
我们今天还能从整体上较全面地了解卡夫卡,得感谢马克斯•布罗德先生。马克 斯•布罗德主编的《卡夫卡全集》(1950—1958)有9卷,作者生前发表过的作品只占一卷的篇幅。他对自己的写作不满意,曾要求布罗德在他死后将他的手稿全部销毁。所幸布罗德没有这样做,而是整理出版了他的所有著作,包括书信和日记。为世界文学宝库保存了ー笔宝贵的财富。
卡夫卡的作品贯穿着社会批判的精神,3部长篇小说尤为突出。其作品主题曲折晦涩,情节支离破碎,思路不连贯,跳跃性很大,语言的象征意义很强,这给阅读和理解他的作品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在中国,长期以来读者对卡夫卡都是比较陌生的。其中ー个重要原因就是即使在西方,卡夫卡大约是在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受到世人瞩目。卡夫卡生前几乎默默无闻,他的作品只有极少数是在他生前发表。
从目前一些有限的资料来看,中国最早提及卡夫卡的文章是在1934年6月1日《现代》杂志第5卷第2期上,由作家兼翻译家赵家璧译的德国作家雅各布•瓦塞曼撰写的《近代德国小说之趋势》,文中有一小节为“犹太作家考夫加”:
这里有ー个天才的作家,包含所有这些特点的(指心理学小说的特点),便是考夫加。在广义方面讲,他的作品是最德国的……
这是一位德国人,正巧是一位犹太人。
有关卡夫卡的介绍,仅此而已。该文下面接着论述犹太人在文艺方面的贡献。并且,文中所说的卡夫卡是“ー个德国人”,“他的作品是最德国的”,显然也不够确切。不知这是原文的问题,还是译文的问题。
1944年重庆《时与潮文艺》第4卷第3期上发表了孙晋三题为《从卡夫卡说起》一文,这大概是国内第一篇专门介绍卡夫卡的短文。文中写道:
上次世界大战后,对英美文艺青年影响最大的是爱略特和乔伊斯,而在目前,那是里尔克和卡夫卡(1883—1925) 了。……卡夫卡在现代文学既有如此影响,而在我国,他的名字却是全然陌生的,这未免是件遗憾之事。
随后文章对卡夫卡和里尔克的作品风格作了比较,并着重介绍了卡夫卡小说的特点。文中将卡夫卡去世的时间定为1925年,并声称里尔克是犹太人,显然有误;但这篇文章却为中国读者了解卡夫卡开启了一扇窗。
1966年,作家出版社曾出版过一部由李文俊、曹庸翻译的《〈审判〉及其他小说》, 其中包括卡夫卡的六篇小说:《判決》、《变形记》、《在流放地》、《乡村医生》、《致科学院的报告》、《审判》。但这部小说集当时是作为“反面教材”在“内部发行”,只有极少数专业人员才有机会看到。“卡夫卡来到中国之初,只是在文坛入口处登了个记,未引起人们的注意,更谈不上发生什么显著的影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