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签证留学 |
- 笔译 |
- 口译
- 求职 |
- 日/韩语 |
- 德语
施尼茨勒Arthur Schnitzler( 1862—1931 ),奥地利剧作家、小说家,是“青年维也纳诗社”的核心人物。施尼茨勒曾结识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并把心理分析方法运用于文学创作,被称为弗洛伊德在文学上的“双影人”。施尼茨勒自认为一生都在探索人的灵魂这个“遥远的国度",作品较少反映重大社会问题,自称:“我表现爱情和死亡。”他认为描写水兵暴动并不比描写爱与死等现象更具普遍性、更有时代气息。他的作品除少数取材于历史外,大多描写当时没落贵族、资产阶级、小市民等对待爱情、婚姻和性 生活的态度与变态心理,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维也纳的社会风貌,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资产阶级荒淫的生活和腐朽没落的文化。
施尼茨勒前期创作的主要成就在戏剧,重要剧作有《阿納托尔》(1893)、《儿戏恋爱》(1895)、《绿鸚鹉》(1899)、《轮舞》(1900)、《孤独的路》(1903)、《遥远的国度》 (1911)、《贝恩哈迪教授》(1912)等。他也是当时维也纳戏剧界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奥地利戏剧家胡戈•封•霍夫曼斯塔尔齐名。施尼茨勒的作品还有长篇小说《通向野外的道路》(1908)、《特雷塞》(1928)和其他中短篇小说。晩期作品有《梦的故事》 (1926)、《清晨的赌博》(1927)、《逃向黑暗》(1931)等。《古斯特少尉》是他的代表作, 作者写古斯特少尉遭受侮辱后决定用自杀来保全体面,当听到侮辱他的人中风暴亡, 这才如释重负。这些心理活动的描写,对军官们的虚荣心和等级优越感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辛辣的讽刺。在艺术上,施尼茨勒采用了“内心独白”的表现手法。他是德语文学史上第一个采用这种写作技巧的作家。
施尼茨勒善于深入观察人物的内心世界,在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捕捉片刻的印象方面都有独到之处,“人的心灵是个广阔的原野”成为他著名的格言。他在作品中运用心理分析学,把现实与幻觉、真实与假象融为一体,给作品蒙上一种朦胧、神秘的色彩。作者通过这种手法成功地表现了人物的苦闷、彷徨、悲观、无聊、没落等情感。后来,意大利剧作家皮兰德娄、法国作家季洛杜和热内等人进ー步发展了这种表现手法。而《古斯特少尉》中内心独白的技巧在爱尔兰作家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中得到更广泛的运用,并且成为现代小说相当重要的一种艺术手法。
施尼茨勒是最早被译介到中国的奥地利作家,他本人以及他的作品一度在中国得到了很高的重视。他的名字最初被翻译为显尼志劳和显尼志勒,直到改革开放后才被翻译为施尼茨勒并延续至今。施尼茨勒作品在中国的译介可以被鲜明的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1919年至新中国成立前,中国文学家、翻译家开始译介施氏作品,并在中国翻译界中掀起了“施尼茨勒热”;第二个时期为“大革”后,又有一批施氏作品的译作出现。而在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前无论是对施尼茨勒作品的翻译还是再版,都几乎是空白。
在发掘施尼茨勒作品在中国的译介情況方面,北京大学德语系的吴晓樵先生的努力功不可没。他的《施尼茨勒与中国结缘》及《被忘却的维也纳相会》两篇文章为喜爱施尼茨勒作品的读者提供了大量关于施尼茨勒作品20世纪早期在中国的翻译史料。
20世紀早期中国文坛、尤其是翻译界掀起了“施尼茨勒热”。吴晓樵发现:对于施尼茨勒,中国现代作家一度是很重视的。在1919和1920年,文学研究会主要发起人茅盾率先翻译过施尼茨勒的成名作组剧《阿那托尔》的两个独幕剧《界石》与《結婚曰的早晨》,发表时均署笔名“冰”。后来他委托文学研究会另ー重要成员郭绍虞翻译整部剧本,列入“文学研究会丛书”,1922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郑振铎作序。这是我国出版的最早的德语戏剧作品单行本之一。郭绍虞翻译的剧本是各幕均可独立的 七部“连环剧”,由英译本转译过来的。1922年初版,1924年再版,1933年国难后1 版,该作品在中国受欢迎的程度由此可见一斑。“1924年陈西滢在上海《太平洋》杂志发表长篇论文,论述施尼茨勒的创作,并对郭译中的错误提出商榷。杂志同时发表了戏剧家丁西林根据德文直接译出的《显尼志劳戏剧的一幕——买圣诞礼物》,所译的亦是《阿那托尔》中的ー个独幕剧,以同郭译对勘。这是中国根据德文直接译介施尼茨勒作品的开端。随后翻译施尼茨勒剧本成为20世纪20年代的文学翻译热点。袁 昌英、刘绍苍、林疑今等都译介过施氏的戏剧作品。田汉翻译过他的剧本《最后的假面》(1929),当时此剧曾由南国社公演。文学研究会成员赵伯颜翻译了施尼茨勒剧本 《恋爱三昧》和《循环舞》。《恋愛三昧》包括三幕剧《恋爱三昧》和独幕剧《绿鹦鹉》,由 上海乐群书店1929年出版。《循环舞》由上海水沫书店1930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