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签证留学 |
- 笔译 |
- 口译
- 求职 |
- 日/韩语 |
- 德语
例4:(宝玉恐黛玉饭后贪眠,顺口瞎诌故事时黛玉的反应。) 黛玉笑道f就是扯谎,自来也没听见这山。"(《红楼梦》第19回)
译文:“That's false, for a start,” said Dai-yu. “I've never heard of a mountain of that name.
此处原文读来虽平平淡淡,语气里却流露出黛玉思维敏捷、天真无知的可爱形象。译文加一个"for a start”,便生动的再现了黛玉说话的口气和性格中天真烂漫的一面。
语气不仅指人物说话的口气,也指作品中流露出的作者的感情和态度。可以说,一篇好的译文不仅要传神地译出人物说话的口气,还有必要译出原文行文中隐含的作者的语调或情绪。请看下面的例子:
例5:(作者侯宝林回忆自己四岁时第一次坐火车的经历。)
(我记得那时我的打扮挺滑稽的,穿着蓝布大褂、小坎肩,戴瓜皮小帽。)那时候,小孩儿打扮成那个样子,够不错了。在我的童年中,也就只有过这么作次。
译文:In those days it was good enough for small kids to be dressed like that. However, it was my only experience to boast about in my childhood.
仔细阅读原文,我们可以体会出作者既自豪又惋惜的心情,自豪是因为四岁就坐过火车,惋惜是因为只坐过一次。在译文中,only略有遗憾的情绪,boast about带有一点喜悦的心情,通过这两个词的恰当运用,两种情绪都得到了很好的传达。
例6:(作者论读书的目的。)
Read not to contradict and confute , nor to believe and take for granted nor to find talk and discourse , but to weigh and consider.
译文1:不要为了辩驳而读书,也不要为了信仰和盲从,也不要为了言谈和议论,要以能权衡轻重,审查事理为目的。
译文2:读书不为争长论短,不为轻信盲从,也不为高谈阔论, 而用在衡情度理。
原文谈日常之理,作者心境平和,无丝毫训斥逼迫之意。译文 1只多用了几个"不要",便将语气全部由陈述转为了警戒,落入了中国此类论说性文章的说教氛围,与原作者助人求知、教人思考的良苦用心相悖。相比之下,译文2就较好地反映了原文的语气。
例7:(在讲述了乡下的种种物质优越性之后,作者继续谈农村生活给人们精神上带来的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