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  会员注册  |  兼职信息发布    浏览手机版!    超值满减    人工翻译    英语IT服务 贫困儿童资助 | 留言板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翻译理论 > 文学翻译 > 正文

威尔斯•巴恩斯通论译诗的观点评介

发布时间: 2017-07-28 07:50:54   作者:etogether.net   来源: 网络   浏览次数:

 


现在再回到最初的前提来说,为了翻译一首诗,任何人都必须首先深人地阅读,在有了信息之后再动手写作。译者一诗入的创作至少应同原作一样好。低于原作便是不忠。“译者一诗人”这个称号,在古罗马哲学家柏乐丁(Plotinus,205? -270?)的创作梯级上,与“诗人”对比,似乎低了一层,但对读者来说,译者一诗人所创作的这首诗则同样有价值。在它的新生命中,它并不依靠原诗。 它摆在我们面前。它继续存在。译者一诗人-----一个鲍里斯•帕斯特纳克(a Boris Pasternak)或者一个玛丽安•穆尔(a Marianne Moore)——会在另外某个时候,借助于翻译的经验来写自己的诗。但目前,这位诗人却把自己全部才能都转到再现另一个创作者的作品上来了。

巴恩斯通译诗的经验及其论点,已如上述。笔者认为,其经验既实事求是,其论点亦符合翻译规律,因而值得借鉴。现摘要评说如下:
首先,评说一下阅读与写作以及理解与译法问题。
巴恩斯通提出,要译诗,就必须经过两个步骤:先阅读,后写作;然后又进一步说,对原诗的理解会因时因人而异,从而也就不存在千篇一律的译法。
一般说来,诗可分两大类:一类是描写真实,平铺直叙,一目了然。例如唐朝盂浩然写的妇儒均能背诵的诗:
春晓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表面看来,这首诗明白易懂,但实际上,由于读者的视角和理 解的深浅不尽相同,因而译法也就不尽相同D现仅选举两例,即知 此言非虚。
A Spring Morning
Translated by Bynner
I awake lighthearted this morning
    of spring.
Everywhere round me the singing
     of birds--
But now I remernber the night,
    the storm,
And I wonder how many blossoms
    were broken.


The Spring Dawn
Translated by Wu Juntao
Slumbering, I know not the spring
       dawn is peeping.
But everywhere the singing
      birds are cheeping.
Last night I heard the rain
     dripping and wind weeping,
How many petals are now on
     the ground sleeping?
比较分析:就原诗的内容意境来说,两诗译得尚可,但所不同的是:1. 前者把押韵的格律诗译成了不押韵的自由诗,而后者仍押韵,但韵式有所改变,原诗为aaba,而译诗则为aaaa; 2. 前者采取白描手法、措词朴直,后者则为了押韵的缘故而不惜节外生枝地增加了拟人成分。换句话说,两首译诗均有美中不足之处,前者在于破坏原诗的押韵,此其一;最后一句“花落”用“break”这个动词 来译,有违原意,此其二。而后者的不足之处,就这首诗的翻译来说,则在于画蛇添足。

巴恩斯通所讲的两层论点,一言以蔽之,曰:诗无达诂,评无定法。至于理解因时而异,乃由于古今口语差异与文字之训诂亦有变化所致,道埋极为明显。
 

微信公众号

[上一页][1] [2] [3] 【欢迎大家踊跃评论】
我来说两句
评论列表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