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签证留学 |
- 笔译 |
- 口译
- 求职 |
- 日/韩语 |
- 德语
大多数翻译理论家和评论家都认识到翻译之难首先在于语言之间的差异,但是却没有特别意识到翻译的主体间性语境,没有意识到语境背景差异也是翻译过程中的一大难点。翻译评价不仅应该关注文本语境层面的翻译批评,还要考察主体间性语境对翻译造成的影响。
译者无疑是翻译活动的主体,而现代不少译论由于过分强调系统或外部因素的制约,导致了译者主体性的缺失,比如多元系统理论 “在周而复始的系统运作中,译者的主体性成为系统之外的因素。” 换言之,系统为取向的翻译研究致力于追求模式化行为,忽视了译者的个体行为,从而也就忽视了译者的主体性。文学翻译的语境化研究强调间性基础上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注重译者翻译过程中的个体行为。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对于译文读者的理解往往是译者本人主观臆测的结果。无论译者如何处理译文,关键要取决于译文读者如何处理原文信息,这种对语境的依赖性是人类交际的固有特征,不仅影响到翻译,也影响到其他任何形式的交际。译者被不加区分地指责 造成“错误交际”,而实际上所谓‘错误交际’是由于读者没有能够使用译者意向的语境背景进行推理造成的。像其他的交际形式一样,译作翻译的是否成功要看读者是否用正确的语境解读原文。因此,翻译批评者要特别注意由于语境背景差异而造成的对译文的潜在的歪曲理解。比如,林语堂翻译《浮生六记》时也曾经“硬译”过:
【原文】芸与余同齿而长余十月,自幼姊弟相呼,故仍呼之曰淑姊。
【译文】 Yun was the same age as myself,but ten months older, and as we had been accustomed to calling each other “elder sister” and “younger brother” from childhood. I continued to call her “Sister Su”.(沈复;林语堂,1999: 6)
在西方,人们在称呼别人的时候惯常的做法是直呼其名,即使孩子称呼自己的长辈也是如此,而这在中国是被认为“大逆不道”的。因此,用elder sister和younger brother来称呼兄弟、姐妹的做法对西方人来说是很陌生的。另外,在西方,人们习惯用Sister来称呼修女,Sister Su单纯看来会被当成“姓苏”的修女。但是,我们不能简单据此认为林语堂“死译”。林语堂学贯中西,两脚跨中西文化,不会意识不到这道文化的沟壑。实际上,他的译文中的“”可以充当语境 线索,引导读者从上下文,特别是从文章的整体语境中去把握引号内文字的意思,从而欣赏异域文化的异质性。因此,我们在进行翻译批评时,不能简单断言某译文是错误的,而是要将批评语境化,从多维语境层次进行批评。被某些批评者评判为“误译”的地方也许是译者主体意识凸显之处,是由于语境空隙,译者从中进行斡旋的结果。
另一个典型的例子源自赛珍珠。她在翻译《水浒传》时曾因为将 “放屁”译为“pass your wind”而受到不少垢病,被到处引用作为“误译”的典型。
【原文】“武行者心中要吃,那里听他分说,一片声喝道:‘放屁!放屁!’”
【译文】 “Now Wu the priest longed much in his heart to eat, and so how could he be willing to listen to this explanation? He bellowed forth, “Pass your wind—Pass your w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