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签证留学 |
- 笔译 |
- 口译
- 求职 |
- 日/韩语 |
- 德语
隐喻在我国文学史中,出现得极早,《诗经》 的第一句“关关睢鸠,在河之洲”就是优美的隐喻,时间在周代初期 (约在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期(约在公元前6世纪第一位用现代意义上的隐喻语言写诗的大师也是 中国人,他是晚唐大诗人李商隐,他的诗句“一寸相思一寸灰”(《无 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就是千古绝唱 式的隐喻,写作时间大约在公元847年左右。如果将屈原(公元前 339—前273年)的诗作也算在内,那就更早了。近年有不少西方文学论著说隐喻、隐喻文学发轫于西方,不符合历史事实。
传统语文学认为隐喻是一种修辞性构形手段和描写手段,这种看法具有结构主义的色彩,没有充分认识到隐喻的认知功能。 20世纪下半期认知科学的发展更新了人们的旧观念。认知心理学证实了隐喻(隐喻语言)与思维密切相关,隐喻对思维有独符的影响,隐喻思维属于创造性思维。这时,概念思维退居到了幕后,成了“幕后操控者”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人认识“物理世界”即认识事物、认识“感觉世 界”即认识自己的一种方式,是人的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交相辉映”,这种“交相辉映”充分反映了人的思维风格的多维化,充分反映了人对自己的两种思维方式的熟练的操控。当人们认为用形象化的语言更能达意, 认定少一点单刀直入的直接感、多一点委婉陈铺的游离感更能传情、更有效果的时候,他们的认知思维马上就能“换线”,从概念思维切入形象思维商用隐喻。可见隐喻是一种具有符殊风格和十分积极的传播功能的认知思维方式,而不是传统语文学上说的仅仅是一种“形式考量”。
隐喻这一符殊的认知思维风格和思维方式具有以下五个特征,实际上这五个特征既是隐喻的使用规范,又是我们为隐喻解码的轨迹:
(1) 人的抽象思维(概念)与形象思维(比喻)的共存,但前者是主导,后者是展现;没有前者的导向就很难有后者有意义的展现。⑼但是,
(2) 奇妙的是,恰恰是由后者掩盖着前者,人们看到、听到的只是形象、音象,却看不到由形象、音象掩盖的概念、观念、思想。这正是隐喻的迷人之处。同时,
(3) 比喻形象的某一个《性被有意地突显了出来,比如“火”表 示“炽烈”、“水”表示“冷酷”、“春”表示"希望V‘秋”表示“收获”,等 等。不仅如此,
(4) 由于抽象概念被掩盖了,而比喻中的形象又有很多属性, 因而可以任人解读,就像一个又有用又好看的“空框”,期待读者、听者的填装;又加以
(5) 优美的隐喻兼具形象性、婉曲性、简约性,又具有创新效果、突显效果、传感效果。
其结果就形成了人的一种既有特点又属正常的隐喻思维方式与风格。大概正是由于这个事实,隐喻大师 们如屈原、李商隐、曹雪芹(《葬花辞 》)、乔伊斯(《尤利西斯》)、 T. S.艾略特(《荒原》)和卡夫卡(《城堡》〉的作品才永远值得世人诵读记念。下面我们举出10个隐喻英译汉实例,藉此探讨隐喻翻译的对应转换问题:(例后的数字I表示基本对应,隐喻翻译中实际上有两种基本对应(1)SL—TL的概念对应;(2)在TL中有类似的隐喻;II表示关联对应;III表示类属对应;IV表示功能对应;V 表示零对应)[10],箭头表示“转换力”:
(1) add fuel to the fire →火上加油,I
(2) air one’s dirty linen /laundry in public →
(a) 当众抖出(某人的)脏事或隐私IV
(b)当众揭丑IV
(3) be up the creek without a paddle →(“creek”指“溪流”, “up the creek”意思是逆流而上,更何况没有桨)
(a) 举步维艰,II
(b) 陷入严重困境中,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