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  会员注册  |  兼职信息发布    浏览手机版!    超值满减    人工翻译    英语IT服务 贫困儿童资助 | 留言板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翻译理论 > 文学翻译 > 正文

文学翻译的语境适应

发布时间: 2017-06-06 09:36:36   作者:etogether.net   来源: 网络   浏览次数:
摘要: 译者要选择特定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原文所要表达的意义,译者所选择的形式必须能最大程度传达原文的语义和意境,特定的形式表达特...


在翻译文学作品时,译者要对文本进行解读,揣摩作者的意图, 理解它的含义,体会他的意境。在此基础上,译者要选择特定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原文所要表达的意义。译者所选择的形式必须能最大程度传达原文的语义和意境。特定的形式表达特定的意义,形式是意义的体现。选择本身就是意义。事实上,译者不仅要最大程度传达原文的语义和意境,还最大限度地适应翻译语境。换言之,译者的所有选择都倾向于适应语境。我们所指的语境适应是指对原语语境、译语语境、以及间性语境等的多维适应。

翻译再现过程中的“虚”与“实”,“隐”与“显”,“放”与“收”都倾向于适应语境。翻译意味着选择。翻译的每一步都涉及到选择,而译者所做出的选择并非任意的,他的选择要依靠他的脑力以及审美取向等。而且,前面的选择会影响到后面的选择,整个选择过程是横组合和纵组合关系的统一体。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译者是在这一 交际过程中做出决定的主体。当然,在一特定时期,人们对于翻译的看法也会形成影响译者做出决定的背景变量。译者做出的任何选择都是语境化的选择。

霍姆斯发展了列维“翻译就是决策过程”的观点,认为翻译实际上是一个双层面(two-plane)的决策过程。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仅连续做出选择,而且根据目标文本的心理图式在结构层面做出选择,因此,翻译必须综合考虑语言、文学传统、和社会文化语境。维索尔伦认为,语言运用就是“一个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不管这种选择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也不管这种选择是出于语言内部原因还是语言外部原因。”这种选择具有如下几个特点:1)选择发生在语言结构的任何一个层面,从语音、 语调到语法结构,从语码到语篇;2)语言使用者不仅选择语言形式,也选择语言策略,而选用语言策略时所表现出来的风格和语体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语言形式的选择;3)语言使用者的选择是在不同 的意识程度下作出的;4)选择发生在语言产生和语言理解两个方面, 换言之,交际双方都要作出选择;5)语言使用者没有选择和不选择的自由,语言使用者一旦进入语言使用过程,就选择心目中最需要的和最合适的语言进行交际;6)可供语言使用者作出选择的语言手段和 策略不是机会均等的,因为选择要受到认知、社会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7)语言使用者在语言手段和策略上作出的选择会导致与 它相关的其它语言和非语言因素出现变化。

语言使用者之所以能够做出选择就是因为语言具有“变异性”(variability)、“协商性”(negotiability)和“适应性 ”(adaptability)①的特点。变异性是指语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
协商性是指选择不是按照机械的方式或者按照严格的规则或形式——功能间的固定关系作出的,而是根据具有髙度灵活性的原则和策略作出的;适应性是指能够让语言使用者从可供选择的项目中作出灵活的 变通,以满足交际的需要。同理,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使用,是译者进行的语境化选择过程。选择具有以下特点:1)译者的选择发生在多个层面,从选择当译之本到选择文化取向、文本意义及文本再现等各个层面;2)译者不 仅选择语言形式,也选择翻译策略;3)译者的选择具有不同的意识凸显程度,从无意识到有极强的翻译目的;4)选择发生在选材、表达、再现等各个阶段;5)译者没有选择和不选择的自由,一旦开始翻译,译者便会面对各种各样的选择,译者会选择自认为最能适合翻译目的 的表达手段;6)可供译者进行选择的手段和策略不是机会均等的,因 为选择要受到认知、社会和文化的制约;7)译者作出的选择会导致与它相关的其它语言和非语言因素出现变化,也就是说,“这种选择贯穿于翻译的全过程,并且各个选择又彼此相连,最先做出的选择为后来的选择创造了某种上下文(语境)。”

 

微信公众号

[1] [2] [3] [下一页] 【欢迎大家踊跃评论】
我来说两句
评论列表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