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签证留学 |
- 笔译 |
- 口译
- 求职 |
- 日/韩语 |
- 德语
(四)语言文化关系
即对某一词语的民族文化及历史地理背景进行语义上的参照分析。词语的文化背景可以对这个词的词义产生极深刻的影响,致使它与目的语中的对应词的联想义或暗含义差异悬殊。这一点,上文业已论及。我们在表达中必须密切注意。比如色彩词常反映不同的社会文化心理。“白”在汉语中表示“平民”(如“白衣”,唐制:“庶人以白”),在英语中表示“纯洁白”在汉民族心理中述代表“不祥”(如“红白喜事”,“白”表示丧事),而“白”在西方的婚礼中则恰好是喜庆色。
语际转换中常见的情况是:全句每一个词本义都是明白的,但全句的意思却难以定夺。比如下句:“Some would say that today it is very difficult to find such a man in this community, as difficult as to find a landmark baptist. ”问题出在最后二字的文化意义。为什么作者说“landmark baptist”就“很难找”?原来这种浸礼会教徒主要分布于美国西南部,他们的浸礼必须由浸礼会正式牧师主持,而这个牧师本人当初也必须经受同样的洗礼,代代都是正宗。汉语中这类文化色彩很浓的词也很多,不查其背景则不明其含义。宋代岳飞的词中说“三十功名尘与土”,“三十”的意思何在?如果不查明当时岳飞年正值三十,这个诗句就很难懂了,当然也很难下笔翻译。
(五)情态色彩关系
即对词语进行情态与色彩方面的暗含义的分析,这类暗含义一般都是语境所赋予的。词的情态包括亲切、期待、反感、嘲讽等等感情意义,在语言中可以千差万别;色彩包栝词语的褒贬、分寸等等。表迖情态与色彩,是语言的一种基本功能,而情态与色彩意义,又属于语言的“潜在意义”。抓住词的情态色彩意义必须密切注意语言情景与词的联立关系。用词上的脱出本义,即所谓“变异”也常常立意于表达某种情态。比如“怕他不来”有两个意思。“怕”可以表示“be afraid”是一般的担心。“怕”还可能表示一种蔑视情态:大意可能是:“我叫他来,他敢不来?(He will come, because he has to.)
(六)指涉呼应关系
即对某一疑难词在句中或上下文中的指涉呼应关系进行分析,以析出其词义。分析指涉呼应关系一般适用于各式代词(人称代词、 指示代词、不定代词、关系代词)。在具体的上下文中,代词常常会出现指涉关系的纠葛。名词的所有格也存在呼应意义,如“views quite different from his father's”中 his father's 的词义内涵取决于前呼应词views。英语中有些词的词义内涵、色彩或分寸也来源于对上下文的接应、呼应、预示或对比。比如下文中的“so”: A: A sponge? I drink no more than a sponge.(我是酒鬼?我并不比酒鬼喝得多啊。)B: Well, I don't think so.(我可认为你并不比酒鬼喝得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