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签证留学 |
- 笔译 |
- 口译
- 求职 |
- 日/韩语 |
- 德语
例3 :ST :造血的器官。
译者指出,“造血的器官”可以翻译成 haematopoietic organ 或者是 blood forming organ,前者是专业术语,后者为非专业词汇。专业交流与非专业交流的不同主要取决于交流是否需要精确性。在科技领域翻译工作者,在翻译术语的过程中,可进行有规则的干预工作,即本文译者的解决方案是在使用专业术语 haematopoietic organ 的同时 , 将非专业词汇 blood forming organ 放置于后面的括号之中,一旦两者的关联建立起来,那么两者在通篇英译文本中都可以指代同一事物(见例 6),
即:
TT :haematopoietic organ(blood forming organ).
由此可见,“科技语言在表达方面的严谨精确,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术语概念的严格定义及术语名称的准确用词而实现的。为此,术语学在规范化工作中力图通过概念的严格定义与名称的准确用词来消除歧义现象”。这正是本文译员所重视并得到恰当解决的环节,是从知识工程的角度来观察知识在某一个具体领域当中的应用,是形成术语资料库的有效途径。译者通过对源文进行知识管理,使译文成为一种更有价值的信息。只有这样,传递的信息才能被目标读者更精确地感知到,这在医学文本翻译加工处理和编辑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例4 :TT :放入导管的过程是在手术室全身麻醉下进行,通常会在颈的右或左侧,剖出一条大静脉,然后放进一条大导管。
源文中两次使用“大”来形容“静脉”和“导管”,并使用动词“剖出”,译者认为对于骨髓移植手术而言,这样的描述过于“画面感”(graphic)。译者补充,源文表述的形成与文化环境有着相当密切的关联 :中国目前对约束媒体的暴力血腥画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例如,一些媒体经常都会报道车祸遇难者或自杀死者,并配以近距离图片以增强“画面感”造成轰动效应,这也是影响医学文献翻译质量的文化因素之一。译者通过研究大量英文撰写的医学文献原著后发现 :有关骨髓移植手术过程中的各种细节并未出现其中。考虑到中国与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译者在翻译该句时,并未采用直译方式,而是舍去源文中的“大”和“剖出”两词,在不改变源文意思的前提下,避免了目标读者不必要的反感,体现了尊重患者的人文关怀精神。译文定稿如下 :
ST :While under general anaesthesia, the catheter is inserted into a vein in either the right or left side of the neck.
由此可见,隐性知识则是动态的,是以语感、文化常识等形式存在,而且通常是经过漫长实践时间积累得到的经验,能更灵活更有效地纠正医学文献源文或是译本中出现的主观认识,充分体现公关医疗服务手册翻译的客观性和人性化特点。有鉴于此,译者针对源文另一处句子,也自觉采用多学科知识来进行翻译。
例5 :ST :接受药物后七至十天,口腔会开始溃烂及脱发。
译者认为源文对于药物副作用造成患者身体上的反应亦描述得过于“画面感”,容易引起目标读者的恐惧感,因为与中文“溃烂”对应的英文单词为“fester”(to undergo decay; rot)或者是 “ulcerate”(undergo ulceration),而译者在参考相关的英文医学文献原著后发现 :类似的单词从未出现过在药物副作用的描述当中。此外,ulcerate 甚少用作动词。在进行多方考量后,译者没有使用“fester”或者是“ulcerate”,而是将源文翻译如下 :
TT :Seven to ten days after receiving chemotherapy drugs, patients will experience mouth sores and ulcer(溃疡), as well as hair loss.
“术语的使用者为了使自己所选用的术语能够适合所处语境,就不能只考虑其概念的外延方面,他还必须从社会语言学和社会文化学角度出发, 考虑到术语的语用效果”。例 4、例5 的翻译决策过程体现了译者对术语翻译的社会语言学和社会文化学角度的双重思考,也反映了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相互配合和相互转化 :译者认为“ulcerate 甚少用作动词”,就是显性知识的运用,主要指语言基本功,如词汇知识。而译者对中国文化和英语国家文化差异的比较、对医学文献资料的个人理解和运用则是属于隐性知识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