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  会员注册  |  兼职信息发布    浏览手机版!    超值满减    人工翻译    英语IT服务 贫困儿童资助 | 留言板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翻译理论 > 文学翻译 > 正文

翻译标准:无条件即无法确定标准

发布时间: 2023-03-26 09:38:18   作者:etogether.net   来源: 网络   浏览次数:


然后明确地说这个例子意译(b)比直译(a)好。何以见得?如果是在文学作品中,像这样生动的形象语言,又不会造成什么理解困难,或许直译才能更好地体现民族风情、地方色彩和人物说话的特色。


翻译教材在介绍翻译技巧的时候不可忽视条件的重要性,这并非苛求,编著者只要改变一下思路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至少不必把话说死。近几年翻译教材中的例句和练习多注意取自篇章、少用单句,就反映了这方面的改进,面如果不注意这一点,学生就很可能会感到:教材里说的都不错,给的译文也很好,有的甚至令人叫绝,可就是一做练习就不知道用哪个好了,好不容易用了一个,还用得不是地方。所以,“翻译教育的要务之一是训练学生如何就原作的特色、翻译的功用及译作读者的背景,选择适当的处理方法。”(范文美,1995)面“……探讨翻译技巧的使用条件,也是今后翻译学理论体系建设的重要课题之一。”


在翻译批评中,不讲条件地指某种译法“好”或“不好”也是缺乏说服力的。“无论是补偿翻译还是其他翻译手段,只要是有人用过的或者可能有用的,理论家都可以而且应该介绍,但如果还要分析其利弊,就必须说明在什么具体情况下、就何种目的而言才会出现这些利弊。”(张南峰,1999)(着重线为笔者所加)又如对《红与黑》卷首一句若干种译法的争论(许钧,1996:221-228),争的其实是批评的前提或条件,即各人所持标准的理论依据,有无结论要看论者对其是否有共识,如对文学翻译再创造“度”的把握、对译作应取的语言风格看法是否一致,等等,症结所在,倒不是那个简单的句子本身。在这些问题上缺乏共识,或根本就不认为有达成共识的必要,就难免会形成“鸡同鸭讲”,除非争论的本意在于过程而非结果。


在翻译实践中更是如此。一个句子、一个词怎么译才“好”,一定要看原文是什么性质的文章,是作什么用的,上下文是什么,等等。没有条件限定,很难说哪一种译法是对的或好的,加上译者本身的因素各个不同,这就成了所谓的“译无定译”。不少人从这句话里得出的是颇具虚无色彩的结论,认为翻译标准是个说不清的事情,特别是教学,只能把握对错,很难把握好与不好。解构主义说,“作者死了”,积极的意义是打破迷信,消解永恒,认识传播和阐释对作品价值实现的重要作用,如果消极理解,沉醉于“译者活了”,却“活”得没有了法度,翻译标准也就似乎更加遥远、更加不可捉摸了,翻译市场却并不会因此而繁荣起来,只能日益陷人劣质译本泛滥的泥淖,最终使读者失去对翻译的信任。正视“译无定译”,我们看到的应是条件对确定标准的重要性,而不是翻译的无标准。古人说:不审势,即宽严皆误。不了解清楚情况,不看条件,就很难把握不“误”。但是,古人此话是叫我们要注意“审势”,而不是叫我们放下工作,从此不再作判断,这一点是明确无疑的。


责任编辑:admin


微信公众号

[上一页][1] [2] 【欢迎大家踊跃评论】
我来说两句
评论列表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