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  会员注册  |  兼职信息发布    浏览手机版!    超值满减    人工翻译    英语IT服务 贫困儿童资助 | 留言板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翻译理论 > 文学翻译 > 正文

翻译标准:无条件即无法确定标准

发布时间: 2023-03-26 09:38:18   作者:etogether.net   来源: 网络   浏览次数:
摘要: 抽象一些说,就是条件,老翻译常说,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说的就是具体条件。


在翻译标准的探讨上,人们反对以一个标准一统天下的做法,因为它行不通,许多情况下,一些被奉为圭臬的标准无法实行。于是就“多元”。问题是,“多元”是受什么控制的?没有控制,岂不是成了任意?提出多元互补论的辜正坤先生在提出翻译的最高标准或绝对标准之后,介绍了在许多不同情况下应取的具体标准。这种种具体的“情况”是无法穷尽的。这里的要素究竟是什么?似乎有一个“缺失的环”(a missing link)。是文体吗?许多人是从此入手的,如辜先生本人以及刘宓庆先生的开山之作《文体与翻译》,还有后来许多其他教材,因为文体对翻译确实是一个重要的控制因素。是社会文化因素吗?也有许多人是这样认识的,由此产生了相应的教材。这些角度都有道理,但它们都有比较具体的所指,而不是一个概括性较强的概念。“语境”这个词的内涵现在发展得相当丰富,几乎可以囊括所有相关现象,但它有强烈的语言学色彩,尽管“非语言语境”已经具有了跨学科的性质。


那么,这个“缺失的环”到底是什么?抽象一些说,就是条件。老翻译常说,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说的就是具体条件。张三提出某某标准,李四认为不行,于是提出自己的一套,又遭张三甚至王五的批驳,如此反复,无以为然,这里的问题常常就出在没有给定条件,即没有给自己的标准限定范围:是指一般情况还是适用于某个领域?对翻译而言,说无条件就无法确定标准是并不过分的。我们可以从很多实例中看到这一点。


比如,翻译教材中使用例句时,一般都会给出参考译文,有时会指出某种译法的错误或不妥,然后给出正确的或更好的译法。这些做法无可非议,问题在于,这种推荐或指正有时是在没有给定条件的情况下做出的。比如“这里有人吗?”这个句子,在没有上下文的情况下,某教材只给了一种译法以说明“活译”;Is this seat taken?显然,只有在影剧院或会议厅等场所才这么说,如果换一种场景,很可能就是(Is there)anybody here?之类的说法了。又如下面这个句子:


①慧贞小姐是她的朋友,慧贞有七尺高。

为了说明不要滥用and并列句,编著者指出下面这种译法不好:

a. Miss Huizhen is her friend, and she is seven feet tall.

并建议改为:

b. Miss Huizhen, her friend, is seven feet tall.


原译确实有问题,没有上下文,看不出来想说什么,但改译之后,句子的重心放在了“七尺高”上,如果在特定的上下文里,“是她的朋友”才是句子重心,那么下面两种译法或许才更应该推荐:

c. Miss Huizhen, who is seven feet tall, is her friend.

d. Miss Huizhen is her friend, who is seven feet tall.


在成语翻译的讨论中也有这种现象。如下面一个脱离语篇的单句:

② Don't lock the stable door after the horse has been stolen.

编著者给了直译和意译两种译法:

a.不要等马被盗后,才去锁厩门。

b.不要贼走关门。



微信公众号

[1] [2] [下一页] 【欢迎大家踊跃评论】
我来说两句
评论列表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