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签证留学 |
- 笔译 |
- 口译
- 求职 |
- 日/韩语 |
- 德语
没有理论基础的理论总让人觉得不像是理论,那么翻译研究的理论基础或理论依托是什么?执语言学观点的人有理,因为翻译毕竟是一种语言活动,有关翻译的各种讨论都会落实到语言处理上,语言学的很多理论都可以用于解决翻译实际问题,比如翻译的转换单位,语义分析等等,又如语篇分析的一些基本概念,如信息结构、主述位理论、互文性等,显然比传统的上下文等说法具有更强的解释力,也比对应句型转换等较为机械的经验归纳更为合理。然而执文学观点的人也有理,因为我们面对的原文很多是具经典性的文学作品,即便是一般的作品,至少也有个行文修辞问题,缺乏文学素养、不讲美学,就无法做好这项工作,那些褫夺了原作文学价值、化神奇为腐朽的“白开水”译作就是此类恶果。然而执其他一些观点的人同样有理:讨论翻译问题能脱离文化吗?中国文学作品得不了诺贝尔奖,果然完全是因为语言转换机制有问题,或译文不够美、不够雅吗?五四时期大批译介俄苏文学作品,主要是因为这些作品的语言最美吗?当然不是。一些国家的人表示遗憾要耸耸肩,这种细节在翻译中保留与否,是不是要换成摇头之类的动作,仅用语言学或美学理论来解释大概就不容易讲得清。
由此看来,翻译理论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它的综合性。无论哪一种观点,都只能是就翻译活动的某些方面而言,面语言学、文学、文化研究代表的是其中三个主要侧面:翻译要技巧,要艺术,也要文化眼光。作为这三者的共同基础,是对翻译基本问题的认识,以及获得这些认识的方法,这就是体现为某种观念或思想方法的哲学,它潜在于具体学科的理论思想之内,站得更高,看得更透,具有全局性、普遍性、本质性的特点。语言哲学和艺术哲学所探讨的一些基本问题,如意义的本质,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美的本质,艺术美的构成等等,实际上也都是在一个更高或更深的层次上观察语言和艺术现象中具普遍性和实质性的一些问题,不同的观点反映出不同的认识方法以及由此形成的不同观念,这些观念指导着实
践的过程、考察实践的结果。
近年来,翻译界对“翻译观”的关注越来越多。人们注意到,不管译者本人是否有所意识,经过长期的翻译实践,成熟的译者必然会对翻译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形成自己的一套认识,并有意无意地用这些认识来指导自己解决翻译中遇到的种种问题。比如说,某译者的翻译大体上是偏于活还是偏于死,偏于达意,偏于神采还是偏于细节,等等,都反映出该译者某种倾向性的选择,这种选择当然与许多因素有关,如所译材料的性质、时代语言的共同特点等等,但就译者个人面言,主要还是与他对翻译的认识有关,这就是他的翻译观。成熟的翻译观很难说是纯语言学的或纯美学的。我们相信,执语言学观点者在处理译作艺术风格时自有一套至少自己认为符合艺术规律的认识和基于此种认识的翻译方法,而执文艺学观点者在面对语言转换的具体问题时也有以自己的艺术观念为基础的具体的语言处理技巧。这就是说,译者的翻译观往往也是综合性的,而且是一种宏观、上的把握。由于它反映了译者对翻译的认识,是一种可以指导实践活动的带根本性的观念,因此它更具有哲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