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签证留学 |
- 笔译 |
- 口译
- 求职 |
- 日/韩语 |
- 德语
翻译标准和翻译批评标准有所区别,但又经常被当作同一个问题来看。本文试做一个稍详细的说明。
首先从宏观上看,译者心目中的翻译标准和批评者所持的标准不会完全一样。至少有两个原因:
其一,译者本身也包括在批评者的观察范围之内。译者大可把标准定得很高,而批评者的标准中既有对译者的要求,也有对译者的理解,和译者对译文的精益求精不是一回事;
其二,译作一旦产生,译者于当时当地的各种理解和思考就都凝结在了作品之中,批评者作为后来的阐释者,自有另一个当时当地的背景和与之相应的批评目的,对译作的观察标准也就建立在了另一个基础之上,这种时空的差异,或者说是一种“场”的差异,使得批评者和译者的标准不可能完全一致。
以上可以说是源自不同视野的差异。在一些具体的特点上,这两种角度观照下的标准也有区别,比如标准的实行过程、实行中的考察单位以及对标准的意识程度等等。
对译者而言,一般的做法是先考虑一个大体的翻译标准或翻译原则,然后在操作过程中逐渐使之具体化。由于语言现象的复杂性,每一处细节都可能涉及许多不同的具体因素,因此译者心目中的翻译标准一般也就是个总的指导原则,处理具体问题的时候再结合具体情况作比较细致的考虑,然后做出选择,即所谓具体问题具体处理。甚而言之,译者有时会“忘了”标准,只是在下意识中以自己的语言能力、文化修养、翻译经验等所形成的直觉去尽力地译,事后回想起来,稍微清晰一点的,也就是那个大体的原则。设定这个大体原则的考察单位往往是整个语篇,在操作过程中从篇章到句群、到句、到词,逐渐落实,呈现出一个从大到小的观察和落实过程。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会反复观察语篇、上下文这些宏观
因素和微观的具体语言项目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一次性地从大到小解决问题,加之除译者身份外,还可以设身为读者、评者或原作者,从不同角度反复看,由此形成“双向或多向对流”的思维特点。尽管如此,从大到小逐渐落实这个总体倾向还是存在的。认知语言学认为,话语的理解过程是由下(较小的语言单位)至上(较大的语言单位),而话语的建构过程是由上至下,即由较大单位到较小单位的逐级落实。翻译标准的落实过程也就是译文的建构过程,其特点与认知语言学的这一发现是吻合的。
批评者的情况就有所不同了。面对着已经形成的译作,观察角度往往是从结果出发,标准一般也都尽量设定得比较具体、比较清晰,然后用这个标准去衡量译作,回溯翻译过程,判断译者的思路。设定翻译批评标准的考察单位主要是语篇,脱离语篇去检验具体细节的翻译状况是缺乏根据的。就从语篇入手这一点而言,批评者和译者是一样的,只是批评者没有一个从大到小的落实过程。常规意义上的翻译批评都具有较强、较明确的标准意识(否则即无法“批评”),或者说对标准始终是有意识的把握,不会“忘记”,这一点和那些凭直觉和经验出入于“此山中”的译者显然不同。当然,翻译批评并不只限于作出是非好坏的判断,还包括评论、解释、说明,但即使是重描写的现代翻译批评,只要其中包含着判断,就必然有标准意识,否则连如何论证都成问题。说到底,现代翻译批评的特点并不是没有标准,而是标准的多元化、动态化。
除了以上这些不同之外,翻译标准和翻译批评标准在很多情况下是可以重合的,模糊一些,也可以作为同一个问题来讨论,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翻译批评者总要站在译者的角度来看翻译。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