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  会员注册  |  兼职信息发布    浏览手机版!    超值满减    人工翻译    英语IT服务 贫困儿童资助 | 留言板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翻译理论 > 文学翻译 > 正文

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的《译者的任务》

发布时间: 2023-01-10 09:23:05   作者:etogether.net   来源: 网络   浏览次数:


在探讨语言间亲缘关系的出处时,本雅明引入了一个重要而抽象的“纯语言”概念。在“纯语言”这个总体集合里,每种语言的意指方式相辅相成,相互补充,臻于完满。而翻译则是指向通往这种难以企及的最高境界的途径。为了更好地阐发这一概念,本雅明以“面包”在德语和法语中的语言表现为例,对语言的意指对象和意指方式加以区分,同时引用马拉美的话指出各种语言的意指方式具有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他将“纯语言”比作由碎片构成的花瓶,而原作与译作均为该花瓶砸碎时掉下来的、需要重新组合的碎片。这一独特的比喻使原作与译作的关系由传统的“模式/复制”关系变为平等互补的关系。


在本雅明看来,纯语言的思想规定了译者的真正目的和任务。他认为,原作及其语言在不断中止生命的阵痛中一步一步接近纯语言的同时,翻译亦获得检验的功能,检验着原作及其语言在重生后与能够呈现所指意图的纯语言之间的距离。


文章结尾处,本雅明极力推崇《圣经》翻译中所用的隔行对照式的极端直译法。这是因为尽管翻译突显了语言的差异,但同时也催生新的表达方法。通过翻译的途径可以使现存的语言最终迈向“纯语言”的理想境界。翻译的价值就在于它对语言差异的反映和强调程度。《译者的任务》中许多独特的看法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人们对传统译论中忠实原则的盲目追求,如将译作喻为原作的“来世”、将源语和译语比作“纯语言”花瓶的碎片,等等。本雅明的这些见解对后来20世纪后期兴起的解构主义翻译理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责任编辑:admin


微信公众号

[上一页][1] [2] 【欢迎大家踊跃评论】
  • 上一篇:所谓“真值共享”论
  • 下一篇:“意义即真值”的观点论


  • 《译聚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30天内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info@qiqee.net,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来说两句
评论列表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