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签证留学 |
- 笔译 |
- 口译
- 求职 |
- 日/韩语 |
- 德语
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是20世纪前半期德国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艺理论评论家。他出身于富有的犹太人家庭,早年攻读哲学,1920年后定居柏林,从事文学评论及翻译工作。1933年纳粹上台,本雅明离开德国,定居巴黎。法国沦陷后,他在逃往美国途中自杀。本雅明的思想根植于犹太教神学传统,并受马克思主义、超现实主义等思潮影响,其作品具有独特的文风。《译者的任务》一文原是1923年本雅明为所译的波德莱尔(Charles Baudelaire)的《巴黎塑像》(Tableaux Parisiens)写的序,文中的独特见解蕴涵着解构主义翻译思想的萌芽,经德曼和德里达的阐释,被奉为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重要奠基性文献。
本雅明在文中首先提出顾及受众无益的观点。因为如果考虑受众因素,势必会把翻译看作传递信息的工作,而文学作品的本质不是陈述或传递信息,任何执行信息传递功能的翻译传递的只能是非本质的东西。那些蹩脚的译者,因为承担了不该承担的任务,其成功本身就是失败,而且是故意犯错误的失败。
本雅明接着谈到支配翻译的法则,也即原作的可译性。他认为原作的可译性取决于是否有合适的译者以及原作本质是否有翻译的需求,其中第二点尤其重要。如果一部作品本身具有值得翻译的实质性东西,即使人们没能译出,也不能断言它是不可译的。此外,他也指出翻译是由原作的可译性召唤出来的后代,它与原作的秘密协议就是使之具有“来世”(afterlife)。换言之,原作必须仰仗译作来完成自己的生命过程。翻译在这个过程中起监督的作用。一方面它将原作的生命带入另一个阶段(历史生命领域),另一方面原作语言与译作语言之间的亲缘关系亦被指示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