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  会员注册  |  兼职信息发布    浏览手机版!    超值满减    人工翻译    英语IT服务 贫困儿童资助 | 留言板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翻译理论 > 文学翻译 > 正文

安德烈·勒菲弗尔(André Lefevere)的改写理论

发布时间: 2022-12-30 09:24:04   作者:etogether.net   来源: 网络   浏览次数:


文章对“折射”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指出“折射”即是文学作品针对不同读者所进行的改编,其意图是对读者阅读这部作品的方式产生影响。翻译是明显的改编形式,不太明显的改编形式则包括批评、评论、历史传记、文选中的作品集、戏剧的演出等。这些折射在确立作者及其作品声誉的过程中极其具有影响力。


接着,作者从系统理论出发对折射的具体规律进行了阐发。他首先认为,翻译是两套文学系统边界上产生的文本,正好为文学的系统研究方法提供了一个理想的例子。对于系统内部的操纵因素,他认为文学系统首先拥有一个赞助人群体,而赞助至少包括三个部分:意识形态的、经济的以及地位的。同时,文学系统也拥有一种行为准则、一种文学观念。在赞助人多样化的系统当中,不同的文学观念相互竞争,都试图控制整个系统。某种折射(不管它是翻译、批评、还是历史传记),如果希望将一部文学作品从一个系统带入另外一个系统,就表现为两种系统间的妥协,这样,它也就同时显现出两种系统中的约束机制。


勒菲弗尔详细描述了布莱希特在英美文学系统中的译介和评论情况,并得出以下结论:首先,“本土系统在自身进化的特定阶段对某位作家的需要,也决定了国外作家为本土系统所接受的程度。英国对布莱希特的需要就比美国要大”;其次,“翻译不是意义上的对等,而是两种文学观念的妥协,其中,接受系统的文学观念发挥了主要作用”。作者发现,布莱希特的早期美国译者希斯和本特利的翻译与原作差别很大,然而他们为布莱希特在美国文学系统中搭建了一座桥头堡。为了做到这一点,他们必须与系统中的主要赞助人和文学观念达成妥协。而当布莱希特的经典化地位逐渐确立以后,译者曼海姆的翻译就更接

近原文。从不大被接受到被“确切”翻译,布莱希特的翻译已经通过了一个必要的进化过程,而这个过程还将一直继续,因为接受系统的操纵因素在不断变化,新的折射和改写势必还会不断发生。


责任编辑:admin


微信公众号

[上一页][1] [2] 【欢迎大家踊跃评论】
我来说两句
评论列表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