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签证留学 |
- 笔译 |
- 口译
- 求职 |
- 日/韩语 |
- 德语
若热•亚马多(Yamado, Jorge, 1912—)是巴西当代最负盛名的作家之一。他是巴西30年代“东北部小说派”时期的一位重要作家,这一时期涌现出的一批优秀的地区性小说,在巴西文学史上开创了一个新的重要篇章。从1931年他的第一部小说《狂欢节之国》问世到1988年他的新作《圣女消失:一个女巫的故事》一书出版,亚马多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走过了漫长的历程,尽管批评家们及读者对若热•亚马多及其作品褒贬不一,但却众口一辞公认他是巴西当代拥有读者最多、影响最大的小说家。巴西一家颇有影响的《标题》杂志1977年曾把亚马多称为“百万书翁”,并把他与被誉为世界“球王”的巴西著名足球运动员贝利相提并论。亚马多的《沙滩队长》、《无边的土地》、《饥俄的道路》、《奇迹的店铺》以及《弗洛尔和她的两个丈夫》等五部小说先后被搬上银幕。亚马多于1959年被选入巴西文学院,在巴西只有极少数在文坛上取得了巨大成就的人才能获得巴西文学院院士这一称号。亚马多在世界文坛上也享有声望 和影响,他的作品已经被译成了38种文字,其作品在国外的发行最甚至超过其国内的发行童达六百多万册。他的作品在世界上取得的成功,引起了人们对巴西文学的强烈兴趣。同时国内外都有人对亚马多的作品进行专门研究,仅美国就已出版了二十多篇有关亚马多作品研究的专论。
由于亚马多作品十分丰富,译介到我国的也为数可观。他的作品被翻译成中文出版的就有4部:最早译介的是其传记作品《希望的骑士》,由王以铸翻译,1953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之后译介的是其40年代发表的以巴伊亚州农村为背景的三部曲:《无边的土地》(1943)、《黄金果的土地》(1944)和《饥俄的道路》(1946),这三部曲构成了一部完整的史诗,反映了巴伊亚州农村所经历的三个阶段,即封建时期、帝国主义势力入侵时期和人民觉醒时期。这三部曲在我国先后译出:1954年平明出版社出版了郑永慧译的《饥俄的道路》,1957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了郑永慧译的第二部《黄金果的土地》,之后1958年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再版了这一译本,1956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了吴劳译《无边的土地》,1958年作家出版社再次出版。这些富有革命色彩和进步内容的作品对当时的中国读者产生了很大影响。1952年和1957年亚马多曾两次来华访问,受到中国人民的热烈欢迎。亚马多的名字在50年代的我国文坛上曾备受推崇,他是解放以后最早被介绍到我国为数极少的几个拉丁美洲的作家之一。但从60年代起,我们对外国文学的研究几乎完全中断了,二十多年间,再没有人提及和介绍过亚马多及其创作。
进入80年代后,亚马多的作品在我国受到进一步重视。1981年10月,《世界文学》杂志译介了他的中篇小说《金卡斯之死》该书到1975年已由巴西出版社印行了 38版,先后被译成英、法、德、俄、西班牙以及阿拉伯等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作家笔端倾注的是对社会最底层的卑贱小人物——流浪汉和妓女的深切同情,作家特有的幽默睿智以及他所刻画的性格鲜明的众多人物,立刻博得中国读者的热烈欢迎。从此,亚马多的气势恢宏、内容深刻的小说一部接着一部展现在中国读者面前。 这部作品由孙成敖译,1981年和1985年分别由《世界文学》刊登和光明日报社出版。1984年和1985年长江文艺出版社和上海译文出版社先后出版了其又一部力作《加布列埃拉》(1958),该作是作者最成功的一部长篇小说,作品以巴西东北部地区盛产可可的伊列马斯市为背景,通过主张革新的进步势力与反对革新的保守势力之间一系列的斗争,以文学艺术形式再现了该市的发展过程和随之而来的社会习俗方面所产生的变化。这部作品反映的主题是凡是要阻挡社会前进的人终究是要失败的这一客观规律,故事引人入胜,悬念巧妙,设置扣人心弦,令读者爱不释手,非一口气读完不可。这部长篇小说1958年一经问世,就受到文学评论界的髙度赞扬和读者热烈的欢迎,当即获得巴西五种全国性的文学奖,被公认为是亚马多写得最成功的一部代表作。正是这部小说被译成英、法、俄、中等二十余种文字在世界出版,才引起了世界各国对巴西文学的兴趣。该作分别由徐曾惠和孙成敖等人翻译。1982年陈敬咏译的《浪女回归》 (又译《乡姑蒂埃塔》),由《外国文学》刊出。之后,1985年孙成敖又翻译了他的成名 作《可可》,由《外国文学》刊出,还译介了《加布里埃拉》,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1987年范维信翻译了他的早期反映渔民生活的《死海》(1936),这是一部充满异国情调的爱情小说,书中描写一艘遇到风暴的客轮上的城市姑娘莉薇娅和年轻勇敢的水手曲折动人的爱情故事。这部作品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1987年,云南人民出版社出 版了孙成敖和范维信翻译的《弗洛尔和她的两个文夫》(1966)和长篇近作《大埋伏》 (1991年)。这是他晚年的一部著名长篇小说,作品生动展现了巴西东北部一个既富饶又贫困的不名之地,由于打了一场争地的血战之后而出名并经过一次次痛苦的蜕变,从脚夫的落脚点,变为垦殖场、集市区、小乡镇,再变为移民城市最终成为现代文明都市的历程。
1988年5月,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文华等译的《厌倦了妓女生活的特雷莎•巴蒂斯塔》。1989年,花山文艺出版社还出版了范维信译介的又一部作品《老船长外传》;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了陈凤吾译介的《军人•女人•文人》,该作品叙述了二战中两位年迈的文人同纳粹、独裁和暴政周旋和斗争的故事。1992年3月上海译文出版社又出版了其长篇小说《无边的土地》,本书描写了20世纪初巴西大地主为争夺原始大森林而进行的斗争。该书由无劳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