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  会员注册  |  兼职信息发布    浏览手机版!    超值满减    人工翻译    英语IT服务 贫困儿童资助 | 留言板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翻译理论 > 文学翻译 > 正文

赫尔曼•海塞作品的译介

发布时间: 2021-03-24 09:09:49   作者:etogether.net   来源: 网络   浏览次数:
摘要: 赫尔曼•海塞(1877—1962)是瑞士重要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出生在德国南部施瓦本地区一个叫卡尔夫的小镇,父亲是基督教...



瑞士有四个语言区,各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其中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文化传统又都同邻国文化密切相联,因此瑞上没有统ー的民族文学。所谓瑞士文学,其实是瑞士 德语文学、瑞士法语文学、瑞士意大利语文学和瑞士雷托罗曼语文学。


赫尔曼•海塞(1877—1962)是瑞士重要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出生在德国南部施瓦本地区一个叫卡尔夫的小镇。父亲是基督教新教牧师,外祖父也是传教土,曾长期在印度传教,能讲多种印度方言。海塞的母亲出生于印度,也是ー个虔诚的信徒。海塞的幼年在浓厚的宗教气氛中长大。同时海塞的家庭又具有一种国际的性质:他的外祖母和母亲都有外国血统,也可以说海塞本人也含有徳国、法国、瑞士和英国血统。


1904年,海塞第一部长篇小说《彼得•卡门青持》问世,就在德国引起轰动。海塞从此成为专业作家。1912年海塞携全家迁居瑞士,到1923年入瑞士籍,海塞结过三次婚。海塞一生曾获包括诺贝尔奖金在内的多种文学奖。


海塞的创作可分三个阶段:早期、中期和晩期。第一个创作阶段从早期浪漫主义 诗歌至一系列田园诗风格的抒情小说和流浪汉小说。重要作品有:诗集《浪漫主义之 歌》(1898),长篇小说《彼得•卡门青特》(1904),长篇小说《在轮下》(1906),短篇小 说集《今生今世》,长篇小说《盖特配德》(1910),诗歌集《印度游记》(1911 一 1913),长 篇小说《罗斯哈尔特》(1914),长篇小说《克诺尔普》(1915),以及诗集《孤独者的音 乐》(1915)。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残酷现实,在海塞的思想上引起了幻灭的痛苦。他的中期著作反映了这些痛苦的经验教训,同时也是中年时期作家内心自我追求的记录。这个时期 的重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德米安》(1919),短篇集《克林格棱尔的最后ー个夏天》 (1920),长篇小说《席特哈尔培》(1919),游记《纽伦堡之旅》(1927),长篇小说《荒原 之狼》,长篇小说《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1930)等。


海塞的晚期著作一般认为始于20世纪20年代问世的中篇小说《东方之旅》。海塞的晩期著作具有強烈的宗教气息,作者试图从古代东方和现代西方的宗教、哲学思 想中探求ー个精神上的理想世界。这ー时期最重要的代表作是长篇小说《玻璃球游戏》(1943),此后断断续续地出版了ー些诗歌、散文、评论和回忆等,比较重要的有:短篇小说集《寓言集》(1935),诗集《花枝集》(1945),散文、回忆集《梦之旅》(1945),论文集《战争与和平》(1946)和《书信集》(1951)等。诗中反复吟咏人生的孤单,表达了诗人孤独的经历。


赫尔曼•海塞作品在中国的译介情況:

1.《彼得•卡门青特》,胡其鼎译,百花文艺出版社,1983年出版;编入“外国中篇小说译丛”。

2.《在轮下》,张佑中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出版;潘子立译为《轮下》,人民 文学出版社1983年2月出版,1989年12月再版。

3.《荒原之狼》,赵登荣、倪诚思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3月出版;李世隆、刘泽译,漓江出版社1986年3月出版。



微信公众号

[1] [2] [下一页] 【欢迎大家踊跃评论】
我来说两句
评论列表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