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签证留学 |
- 笔译 |
- 口译
- 求职 |
- 日/韩语 |
- 德语
亨利克•易卜生(1828—1906),北欧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作家,挪威文学史上享有盛名的文学巨匠。他出身于富裕的商人家庭,父亲破产后在药店当学徒。1849 年,他在欧洲革命浪潮的激荡下开始创作,前后写了 25部剧本。易卜生的早期创作属 于挪威的浪漫主义文学流派。在五六十年代,他写了《厄斯特罗的英格夫人》(1857)、 《赫尔格兰德的勇士》(1857)、《觊觎王位的人》(1863)等戏剧。1866和1867年发表的诗剧《布朗德》和《彼尔•英特》是两部主题相互呼应的剧本。1877年以后,易卜生开始写作一系列“社会问题剧”,陆续发表《社会栋梁》(1877)、《玩偶之家》(1879)、 《群鬼》(1881)《人民公致》(1882)等。这些剧本尖锐地提出了关于妇女地位、道德、 法律和市政等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玩偶之家》和《人民公致》。
最早被介绍到中国的挪威作家便是易卜生,1914年,我国话剧团体“春柳社”曾排演过易卜生的剧本《娜拉》。在春柳社演出《玩偶之家》的日子里,中国话剧界的先进陆镜若更以《伊蒲生之剧》为专题,发表论著于《徘优杂志》创刊号上。文中称易卜生 为“著作大家”,为“莎翁之劲敌”,为“剧界革命之健将”,“其文章魄力,亦足以惊人传 世”。同时,还介绍了易卜生五十岁后的十一个剧本,即《人形之家》(1879)、《亡魂》 (1881)、《民众之敌》(1882)、《鸭》(1884)、《罗思媚而思后姆》(1886)、《海上之美人》 (1888)、《海答加蒲拉》(1890)、《栋梁》(1891)、《小哀约夫》(1894)、《约翰加布立儿 布尔克芒》(1的6)、《复活之时》(1899)。
1925年,沈雁冰在《文学周报》176期发表了一篇题为《谈谈〈傀儡之家〉》的文章,说这几天,上海戏剧协社正在公演易卜生的名著《鬼》(又名《娜拉》)。易卜生和我国近年来震动全国的‘新文化运动’是有ー种非同等闲的关系;六七年前,《新青年》出 ‘易卜生专号’,曾把这位北欧的大文豪作为文学革命家,妇女解放,反抗传统思想等等新运动的象征。那时候,易卜生这个名儿,萦绕于青年的胸中,传达于青年的ロ头,不亚于今日之下的马克思和列宁。总而言之,易卜生在中国是经过一次大吹大擂的介绍的。”魯迅早在留学日本,寻找精神界战士的时候,就把易卜生和拜伦、雪莱等人作 “精神界战土”向自己的同胞作介绍,1907年他先后撰写了《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两文。
对易卜生思想和作品更大规模的介绍则是在五四运动中,文学革命期间,1918年4月16日出版的《新青年》4卷4期栽“特别启事”预告易卜生专号的出版。启事说:“易卜生为欧洲近代第一文豪,其著作久已风行世界……。本社现拟以六月份之《新青年》为‘易卜生号’,其中材料专以易卜生为主体。除拟登载易卜生所著《娜拉》全本,及《易卜生传》之外,尚拟征集关于易卜生之著作,以为介绍易卜生人中国之纪念 ……。”1918年6月15日出版的第4卷6期《新青年》终于推出了“易卜生专号”。专号发表了五篇论著或译作:胡适:《易卜生主叉》,罗家伦、胡适合译《娜拉》,陶履恭译 《国民之致》,吴弱男译《小爱友夫》、袁振英著《易卜生传》。接着,《新潮》于1919年刊出了潘家洵译的《群鬼》,《小说月报》1920年又全年连载了周瘦鹃译的《社会柱石》,1921年编为“说部丛书”第四集第五编,合订两册出版。译者在“引言”里称易卜生是“从19世纪以来,他好像文艺界上一轮明月,曙光四照,直要淹没了莎士比亚。 因为他每ー剧本,都有一种主义,一个问题。都有他一把悲天怜人的辛酸眼泪,随着挥酒。”因此,“易卜生这名字几乎人人都知道了。”同年共学社的文学丛书,也出版了杨熙初译的《海上夫人》,此书为《娜拉》的后编。1921年,潘家洵翻译的易卜生作品编为《易卜生集》开始出版,印行了第一集,收了剧本《娜拉》、《群鬼》和《国民公敌》,1922年印行了第二集,收了剧本《大匠》、《少年党》,书前有译者撰写的《易卜生传》。 欧阳予倩也曾译过《娜拉》。1922年,余上沅将易卜生放在欧洲戏剧史上加以介绍说: “19世纪中叶以来,欧洲文学的风尚独趋重于散文小说。戏剧的中兴人物,最有势力的当推伊卜生(Henrik Ibsen,1828—1906)。一国戏剧的盛衰,全视其国民性的进退为准;所以19世纪初年的戏剧盟主,法国便不能让给德国,而国小如挪威,他竟能因他国民性之坚强进步,遂产出世人奉为偶像的伊卜生。”以后,不断有易卜生及其作品的译介:《小说月报》13卷11号发表了佩韦译Johan Bojer著《脑威現代文学》,又详细说明 了易卜生“几部未曾出过大风头的著作现在仍旧保有他们的使命;他们不是针对ー时 立言,却是针对数世紀的”。1928年3月20日,是易卜生诞生百周年,为此,《大公报 •文学》发表了《易ト生诞生百周年纪念》的长文,《国闻周报》5卷12期作了转载。 文章详细分析了易卜生作品的社会意义及艺术价值,井指出其局限性。8月20日出 版的《奔流》1卷3期,专门辟了“ H •伊卜生诞辰,一百年纪念増刊”,发表了鲁迅等人撰译的重要论文,对易卜生及其作品作了介绍。
1956年,为了配合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举办纪念世界文化名人易卜生的纪念活动,出版了《易卜生戏剧选》,以后又出版了《易ト生戏剧集》4卷本、《易卜生文集》8 卷本。至此,易卜生的著作已基本介绍到中国了,在挪威文学作品的翻译方面成绩较为显著而系统的应是潘家洵。早在1921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我国著名翻译家潘家洵的《易卜生全集》,这对我国反帝反封建斗争和妇女解放运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后他又翻译出版了《易卜生戏剧集》,这部四卷本的戏剧集包括《玩偶之家》、 《社会支柱》、《群鬼》、《人民公致》等几个多幕剧。这里附易卜生作品译介一览:
陈嘏译《傀儡家庭》被收进《说部丛书》(商务印书馆,1918年,1920年再版)。
林熙初译五幕喜剧《海上夫人》(商务印书馆,1920)。
周瘦鹃译四幕剧《社会柱石》(商务印书馆,1921),被收进“说部丛书”。
林纾、毛文钟据英译本转译《梅孽》(商务印书馆,1921,同样被收进“说部丛书” )。
潘家洵译、胡适校《易卜生集》(商务印书馆,1921),内收《娜拉》、《群鬼》和《国民,公致》3个剧本,卷首有译者的《易卜生传》,书末附胡适的《易卜生主义》。二位合作的还有《易卜生集》(2)(商务印书馆,1923),内收《少年党》和《大匠》两个三幕剧。后来形成《易卜生集》(1 一5)(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
刘伯量译《罗士马庄》,这是根据英译木转译的ー个四幕剧(北京诚学会,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