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签证留学 |
- 笔译 |
- 口译
- 求职 |
- 日/韩语 |
- 德语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Jorge Luis Borges 1899—1986)是当代具有世界声誉的拉丁美洲作家,也是阿根廷先锋派最有名望的诗人、短篇小说家和散文家。他的作品特别是短篇小说,对拉美文学在当今的繁荣、“爆炸”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被视为拉美新小说艺术的先驱。博尔赫斯的虚构小说不仅改变了小说的世界,而且改变了世界的小说。前国际笔会主席、秘鲁作家巴尔加斯•略萨甚至认为他对整个西班牙语文学都有深远影响。博尔赫斯曾十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获得二十几种奖项和荣誉称号。正是博尔赫斯悄无声息地从诗歌至小说的转移,给日后的阿根廷以及整个拉丁美洲赢得了广泛的世界声誉。短篇小说的创作使他越过了整个拉美传统,最终成为一位世界级作家。其小说集有,《世界性丑闻》( 1935)、《小径分岔的花园》 (1941)、《手工艺品》(1944)、《虚伪》(1944)、《阿莱夫》(1949)、《死亡和罗盘》(1951) 等。1941年,其短篇小说《小径分岔的花园》发表,为作者在阿根廷和拉丁美洲国家贏得很高声誉,并被认为是博尔赫斯的代表作。1942年曾由于阿根廷全国文学奖未授予博尔赫斯,而引起许多作家评论家的不满,后《南方》杂志专门刊登了一组题为《给博尔赫斯赔礼》的文章,可见其作品所产生的影响。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法、德、意、瑞典等国文字,并被西方评论界认为是阿根廷文学最重要的代表作家。
博尔赫斯的代表作《小径分岔的花园》,是20世纪70年代末被介绍到我国的。 这部作品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声誉,因为它在创作风格上有其独到之处。作品故事情节本身并不复杂,叙述一个名叫俞琛的中国博士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为德国充当间谍的故事。作品通过俞琛发现一处英国炮兵阵地后不得不仓皇出逃最后躲入一个博士家中,从而引出小径分叉的花园。但是作者的主旨是要介绍一座“迷宫”,而这座“迷宫”就是“小说”本身。借用书中人物阿尔贝的解释这只能想象是一本循环的书,兜圈子的书,它的最后一页与第一页完全一样,具有无限期地继续读下去的可能。”(赵德明《拉丁美洲文学史》)但是作者认为这样似乎仍然不是很明确,还需要从理论上加以说明,于是作者又对“小径分叉的花园”和其“各种不同的未来”做了如下阐述我几乎立刻就明白了,‘小径分岔的花园’就是这部混乱的小说,……并使我想到这是时间上而不是空间上的交叉形象。”作者认为《小径分岔的花园》其主题是“时间”,“时 间是无限连续的,时间是一张正在扩展、变化、分散、集中、平行的网,它的网线互相接近、交叉、隔断或几个世纪各不相干,从而包含了一切的可能性。”同时,博尔赫斯又故意将这张“迷宫样的时间网”的发明权交给一个中国博士,则暗示了他的关于时间的主观性、相对性和可超越性的思想是从东方的哲学与宗教中学来的。由此可见,博尔赫斯的独到之处在于,他居然能够运用小说的形式将这样一个复杂的哲学问题阐述出来,并且能够运用生动的艺术形象(如“迷宫样的时间网”)去描绘一个抽象、艰深的哲学道理,可见其所具有的深邃的哲学见解和深厚的艺术功底。这部作品1979年由我国学者王央乐译介成中文刊登在《外国文艺》1979年第1期上。1999年,浙江文艺出版社又出版了由王永年翻译该作品的又一译本。《小径分岔的花园》这本书,以它那 独一无二的纯博尔赫斯式的新奇幻想和机智灵悟引起拉丁美洲的惊讶,也为世界文坛所瞩目。
其另一部作品《阿莱夫》,也是通过艺术形象来表现深奥哲理的又一力作。这部作品叙述一个名叫贝亚特里斯•维特尔博的姑娘病逝了,小说中的“我”在姑娘的生日那一天去看望她的父亲和表兄并且从那时候起,每逢生日那天他都要到她家去表示问候。这样“我”便逐渐博得了其表兄的信任。直到有一天表兄忽然打电话找“我”, 激动而痛苦地说,有人要把他住的房子拆掉,可是为了写完那首长诗,那所房子是非有不可的,因在房子地下室一个角落里有一个阿莱夫,“我”不相信这番胡言乱语,认为 “表兄一定是疯了”。但是,“我”还是答应下去看看我看见一个小小的明亮的圆球, 发出几乎无法忍受的光。”“我”在“这个巨大无比的瞬间,看见了数百万精美的或者丑恶的行动;它们都占据着同一个点,既不重叠,也不穿透”,最后“我感到无限的崇敬, 无限的凄凉”。总之,阿莱夫是博尔赫斯用来说明一与多、有限与无限、一瞬与永恒等复杂哲理的象征物。为了说明这些哲理,博尔赫斯常常忽真忽假或以假乱真,比如 《阿莱夫》的后记中,记录了 1942年阿根廷颁发国家文学奖的情形,博尔赫斯的确没 有获奖,但也并没有什么卡洛斯•阿根蒂诺获二等奖的事。这种真真假假的写法使人感到作者有意在嘲弄什么,甚至对那些哲理的态度也不是严肃的。综上所述,可以看 出《阿莱夫》包括三个层面,即现实生活、抽象的哲理和作者对现实的嘲讽。我们以此 可进一步地对博尔赫斯的创作风格有所领略。这部作品被收入王央乐翻译的第一本博尔赫斯作品专辑《博尔赫斯短篇小说集》中,于1983年6月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深邃的哲理,过人的才智,渊博的知识和独特的艺术与语言风格,使博尔赫斯成为“作家的作家”,因为从他开始传统的文学观念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如文学种类的界限被打破(散文与小说的融合,诗歌与散文的渗透)、客观时间的被取消、幽默与荒谬的结合、写真与魔幻的统一等等,给拉丁美洲新小说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依据。
还有一部译介作品不可不提,就是《博尔赫斯全集》中文版,现已由浙江文艺出版社于1999年在博尔赫斯百年华诞之际出版,这是世界上第一个除西班牙文以外的《博尔赫斯全集》。该集分小说、诗歌和散文三卷共五册,收入了作家的30个集子,其中 80%内容系首次从西班牙语原文翻译成中文。原著全集由阿根廷埃梅塞出版社1996 年出版,这一权威版本的所有选目均由博尔赫斯本人生前确定。博尔赫斯作品素以难译著称,为此出版社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研究所、北京外国语大学、南京大学和 上海外国语大学一流专家进行翻译,如博尔赫斯研究专家、长于翻译博尔赫斯作品的翻译家王永年,以及陈众议、陈凯先、王央乐、屠孟超、朱景冬等人,以力求更好地传达原作品的意蕴。全集的主编是林一安,他也是译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