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签证留学 |
- 笔译 |
- 口译
- 求职 |
- 日/韩语 |
- 德语
巴尔扎克是法国19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出身于ー个中等资产阶级家庭。1814年父亲带他来巴黎上学,1816年开始学习法律,1819年,刚从法科学校毕业不久的他又离开了司法界,投身文学创作。后又弃文从商,经营出版印刷业,又打算开采废银矿,一事无成后又回过头来搞文学。1829年,巴尔扎克发表《朱安党人》,迈向现实主义,此后他勤奋创作。1845年,巴尔扎克完成了《人间喜剧》这座辉煌的文学大厦,它包括90多部长、中、短篇小说,并把它分为三大部分:《风俗研究》、《哲学研究》和《分析研究》,其中《风俗研究》的小说最多,内容也最丰富。《人间喜剧》用编年史的方法,从政治、经济、哲学、义化、教疗、道徳、法律、家庭、婚姻等各个方面,广泛描绘了 1816至1848年法国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法国贵族的没落过程和资产阶级的发迹史。其著名的作品有《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纽化根银行》、《驴皮记》、《幻灭》、《贝妓》、《高布赛克》、《夏倍上校》、《交际花盛衰记》等。
1989年5月20日,在北京召开的“巴尔扎克诞辰190周年座谈会”上,我国权威的法国文学研究者柳鸣九说巴尔扎克是一座富矿,是说不尽的,他提供了对文学具有永恒意义的经验。”这ー评价代表并体现了中国对巴尔扎克研究的审美倾向和价值判断。
中国对这座富矿的发掘始于1915年,那一年巴尔扎克的《哀吹录》短篇由林纾和陈家麟合作用文言文意译。《哀吹录》收集了巴尔扎克的四个短篇“哲学小说”:《猎者斐里林》(即《别了》)、《耶稣显灵》(即《耶稣•基督在福朗德》)、《红楼冤狱》(即《红客店》)、《上将夫人》(即《罪犯》),译本注明原作是法国巴鲁萨,这是巴尔扎克被介绍至中国第一次使用的汉译名。
1917年,上海中华书局出版了周瘦鹃译的《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丛刊》,中卷“法兰西之部”里,收入了巴尔扎克的另ー短篇小说《男儿死耳》(今译《刽子手》),并附有作家生平创作简介,使我国读者第一次接触到这位“笔耕墨耨、勤劳无比”的作家小传。在整个20年代巴氏作品的译介仍极少见。1924年出版的《小说月报》第15卷号外: 《法国文学研究》中有仲持译的《刽子手》和1928年上海现代书局出版的《法兰西短篇杰作集》(第一册)中有白冷译的《征发兵》,前者为周瘦鹃的《男儿死耳》之重译,后者为林纾的《上将夫人》之重译。这十多年是中国对这座富矿的初探阶段,译介的数量 较之巴氏的《人间喜剧》实乃沧海一滴。但这些译介在中国无疑是有开拓意义的。
3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为中国勘探这座富矿的第二阶段一向富矿的中心掘迸。1935年郑振铎主编的《世界文库》曾先后收入了徐霞村译的巴尔扎克2个短篇《无神者之弥撒》和《一件恐怖时代之轶事》,穆木天译的4个短篇《不可知的杰作》、《信使》、《再会》和《石榴因》。此后,巴尔扎克短篇中译本结集出版的有3部:ー是1936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刊行的《巴尔扎克短篇小说选》(蒋怀青译),收入巴尔扎克8个短篇,除《红色旅馆》、《基督在法兰德斯》、《在恐怖的时代》、《石榴园》(蒋译《格莱纳蒂尔》)为重译外,还新译了《荒野情爱》(又译《沙漠里的爱情》)、《法西诺•加拿》、《大白菜德克》和《海滨的ー悲剧》;二是1945年云海出版社出版的《戴依夫人》(罗塞译),收短篇4个;三是1945年重庆出版的两卷集《巴尔扎克讽刺小说集》(陈原译), 收小说20篇。这3部译文集,特别是《巴尔扎克短篇小说选》和《巴尔扎克讽刺小说集》,都附有介绍巴尔扎克的前言或序文,前者附有作家王任叔写的《序巴尔扎克短篇小说》一文;后者附有译者本人写的序。
1936年穆木天翻泽出版的《欧贞尼•葛朗代》(今译《欧也妮•葛朗台》)标志着中国将巴尔扎克作品的译介推到了ー个新的阶段。在这之前我国译介的巴氏作品均为短篇小说,诚然,短篇作品是巴氏创作中富有特色的部分,但毕竟不是巴氏的精髄所在。随着《欧贞尼•葛朗代》的汉译,巴氏《人间喜剧》的ー些重要长篇汉泽纷纷问世。由此出现了穆木天、高名凯、傅雷、黎烈文等第二代巴氏汉译大家。如穆木天还译有 《从妹贝姨》(上下两册,今译《贝姨》,长沙商务印书馆1940年初版,1947再版),《从兄蓬斯》(上下两册,今译《邦斯舅努》。1943年初版,1951年再版),《ニ诗人》(《幻灭》三部作之一,耕耘出版社,1944),《巴黎烟云》(《幻灭》三部作之ニ上册,1944), 《绝对之追求》(上海交通书局,1949),《夏贝尔上校》(今译《夏倍上校》,上海交通书局,1951)、《勾利尤老头子》(今译《高老头》,上海交通书局,1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