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签证留学 |
- 笔译 |
- 口译
- 求职 |
- 日/韩语 |
- 德语
司汤达生于一个资产阶级家庭,从小受启蒙主义思想家伏尔泰、卢梭等人的影响很深。1830年7月革命后,司汤达出任意大利滨海小城西维达维基雅的领事,直到逝世。遗体安葬在巴黎蒙马特尔公墓,根据作家遗嘱,墓碑上刻着“亨利•贝尔(他的原名),米兰人,写作过,恋爱过,生活过”,以示他对意大利的生死恋。司汤达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阿尔芒斯》(1827)被认为是《红与黑》的前奏曲。代表作《红与黑》以细腻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艺术特色著称。晩年的司汤达又推出一部成功作品《巴马修道院》(1839)。这是作家用了52天时间写成的约40万字的长篇巨著。此外,司汤达还有长篇小说《吕西安•娄万》(未完成),中篇杰作《贾司陶的女主持》和著名短篇小说《法尼娜•法尼尼》。1823年,司汤达发表了文艺论文《拉辛与莎士比亚》。他在这部著名学术著作里,批判了那些专以模仿为能事的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认为文学必须适应时代变化,表现时代内容,提出“文艺应该像一面镜子”的著名主张,指明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发展方向,对现实主义文学理论作出了贡献。
司汤达的名字见诸中国约在20世紀20年代,他的作品流入中国则在30年代。1926年孙恨エ写的《司汤达》一文(载《世界文学家列传》ー书)率先向中国介绍了这位作家。1932年由穆木天辑译的短篇小说集《青年烧炭党》(即《法尼娜•法尼尼》) 可能是最早介绍到中国来的司汤达的作品。1936年生活书店出版了由李健吾译出的 《司汤达小说集》,内收《迷药》、《箱中人》等六个短篇。1944年,他的代表作《红与黑》,由重庆作家书屋出版,译者赵瑞蕻根据英译本译出,全书只有166页,1947年同一出版社再版。1946年司汤达的另一部小说《热爱与毁灭》由重庆正风出版社出版,译者仍是赵瑞蕻,上海正风出版社于1946年和1949年分别易名为《爱的毁灭》和《嘉思德乐的女主持》再版。1948年上海书报杂志联合发行所出版了由徐迟根据原文本及英译本译出的《帕尔玛宫闱秘史》(即《巴马修道院》),1949年上海正中书局推出罗玉君译《红与黑》上下两册。该译本先后由上海平明出版社(1954),上海新文艺出版 社(1957),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1962),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多次印刷重版。
新时期中译介的司达汤的作品有:王道乾译《拉辛与莎士比亚》(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李健吾译《意大利遗事》(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罗国祥、杨海燕等合译的《爱情论》(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管筱明译《阿尔芒丝》(花城出版社,1990),郝运等译《红与绿》(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杨元良译《红与白(1)(2):吕西安•娄凡》 (湖南人民出版社分别于1985、1986年推出,1991年再版)。此外重译的作品有陈玢译《卡斯特洛的女修道院长》(文化艺术出版社,1986)、俞易译《阿尔芒丝》(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郝运译《巴马修道院》(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其中《红与黑》在八九 十年代的重译,版本之多争议之激,在中国译界实属史无前例。
自1944年赵瑞蕻执译的《红与黑》问世后,在半个多世紀里相继出现了十几个译本,如罗玉君译本(上海平明出版社,1954)、黎烈文译本(台湾远景出版事业公司,1978)、郝运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闻家驷译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郭宏 安译本(译林出版社,1993)、许渊冲译本(湖南文艺出版社,1993)、罗新璋译本(浙江文艺出版社,1994)、臧伯松译本(海南出版社,1994)、赵祺译本(青海人民出版社,1995)、亦青译本(长春出版社,1995)等。此外,据悉,漓江出版社、北京出版社、花城出版社、海峡文艺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安徽文艺出版社也曾计划出版《红与黑》,相信其中有付梓问世的,这样《红与黑》的译本可多达20种,其中绝大多数的译本是应该肯定,值得尊重的,也不乏呕心沥血之成果,如赵瑞蕻先生不仅为读者奉献了这部经典之作的第一译本,90年代中期他又萌发重译《红与黑》的想法并付诸实施,因为他在拜读了诸多中译本后很有些感触,他希望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准确地向读者传递原书的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