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签证留学 |
- 笔译 |
- 口译
- 求职 |
- 日/韩语 |
- 德语
俄罗斯著名作家、诺尔贝文学奖获得者米•阿•肖洛霍夫及其作品为广大中国读者熟悉与喜爱。最早将肖洛霍夫和他的《靜静的顿河》介绍给中国读者的是鲁迅。当年徐诗荃受鲁迅的委托在德国寻购到《静静的顿河》德译本寄给了鲁迅。鲁迅随即将该译本交给他约的译者贺非(原名赵广湘)译为中文。1931年《静静的顿河》第一部贺非译本,作为鲁迅编辑的“现代文艺丛书”之一,由上海神州国光社出版发行。鲁迅 对此译本曾洋加校对,并作后记。鲁迅特地将1929年发表在德国报刊上的一篇虽与事实稍有出入,但仍写得很出色的关于肖洛霍夫和《静静的顿河》的简介,全文译出,放在后记中。鲁迅还把他托人从德国寄来的《左曲线》杂志1929年第3期刊载的德国作家弗朗茨•华斯珂普的一篇关于《静静的顿河》的短评,在后记中介绍给了中国读者,其中说道:“这部小说为了它那构想的伟大、生活的多样、描写的动人,使我们记起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来。”鲁迅在后记中赞赏《静静的顿河》说风物既殊,人情复异。写法又明朗简洁,绝无旧文人描头画角,宛转抑扬的恶习,华斯珂普所说:‘充满着原始力的新文学’的大概,已灼然可以窥见。”“……原作就至今没有写完”, “将来尚有全部译本,则其启发这里的新作家之处,一定更为不少。”瞿秋白也于1932年在《欧化文艺》一文中推荐《静静的顿河》,说中国的革命文艺,“如果能够像《静静的顿河》那样,运用平常的不怪僻的形式,那么它的影响一定更加容易传布到大众方面去”。
1936年上海光明书局出版了赵洵和黄ー然据原文和英译本译出的《静静的顿河》的第二部,1939年他俩又译出第一部,由同一书局出版。1941年上海光明书局出版了金人从俄文原本翻译的《静静的顿河》全译本第1一4部。此译本至1949年印行过8版。
肖洛霍夫的长篇小说《被开垦的处女地》第一部由作家周立波据英译本并参照日译本转译,生活书店于1936年出版。虽然数日前曾有另ー译本(李虹霓译)问世,但其影响还不及周立波译本。这ー译本后曾数次再版。1945年上海中华书局出版钟蒲的同名小说的译本,书前有钱歌川的小序。1948年哈尔滨光华书局出版了孟凡改写的《被开垦的处女地》(通俗本)。
他的未完成的长篇小说《他们为祖国而战》由林陵翻译,大连人民呼声报社于1946年出版,并列为“苏联文学丛刊2”。
自1931年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被译成中文后,他的短篇小说也开始译载在中国书刊上。鲁迅译的《父亲》及胡绳译的《蔚蓝色的原野》于1933年3月和1936年10月先后在上海出版。1939年曹靖华编的苏联6作家11篇短篇小说集《死敌》由生活书店印行出版,其中包括肖洛霍夫的《死致》、《牧童》、《小无赖汉》、《共和国的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此集在沿海地区及抗日战争后方印行了若干版。同时,有人把其中肖洛霍夫的《死致》及另外3篇,用小楷刻钢板翻印成册,流传到了敌后。肖洛霍夫在卫国战争时期写的特写、随笔等也都迅速地被译成中文。1941年9月15日在桂林出版的《野草》杂志刊登了 1期苏德战争文学特辑,其中译载了肖洛霍夫的特写《在顿河上》。1942年第28期《时代》周刊发表了肖洛霍夫的另ー篇特写《在哥萨克集体农场中》,肖洛霍夫的这些作品对旧中国进步的文化界和广大读者产生了不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