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  会员注册  |  兼职信息发布    浏览手机版!    超值满减    人工翻译    英语IT服务 贫困儿童资助 | 留言板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翻译理论 > 文学翻译 > 正文

杂合与文学翻译

发布时间: 2019-09-06 08:53:14   作者:etogether.net   来源: 网络   浏览次数:



在后殖民语境中,文学翻译中的“杂合”概念是描述性的,但也具有批判性。杂合度的问题归根结底就是不同文化间权力地位关系的体现,甚至杂合本身就可能是基于双方文化权力斗争的需要而实行的。在我国的文学翻译中存在着“不利于翻译质量上的‘偏袒’:汉译英时足够注意否定‘汉语式英语’,而英译汉时则充分放手制造‘英语式汉语’(即‘欧化汉语’);即无论在汉英或英翻译翻译,总 只是注意和尊重英语的表达法特点,而不顾或较少顾到汉语的表达法特点。这种‘偏袒’,同非翻译的语言使用上的‘偏袒’是一脉相承的:对‘汉语式英语’是一片喊打声,而‘英语式汉语’或‘欧化汉语’ 则可以我行我素、顺利通行。这是一份‘不平等条约’,显然有其同百多年前不幸的历史形势有关的来由”。无论“英语式汉语”还是“欧化汉语”都是文学翻译过程中产生的语言杂合现象。与英语相比,汉语显然是处于弱势地位。翻译时,译者很容易受到文化地位差异的影响,一味强调对西方语言特点的附和,而否定“汉语式英语”。由于这种杂合完全受制于意识形态,在与西方文化交流过程中,汉文化明显陷于严重的进大于出的逆差中。如果这种状况长期下去,对双方的文化交流和接受都是很不利的。要改变这种不平等的状况,只能采取抵制性的翻译策略,在对外翻译中顺应西方学者如文努蒂等人的主张,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以异质性的文化成分造就陌生化的偏离效果,使西方读者认识到文化差异的存在,迫使他们改变自满、自足的心态;在译入西方强势文化作品时,保持定的警觉性,利用传统文化因子与西方文化进行“拼贴”,使译入语读者面对两种文化间的羞异性斗争,认识到文学翻译中两种文化是如何发生关系的,从而改变其自卑的心态。



责任编辑:admin



微信公众号

[上一页][1] [2] 【欢迎大家踊跃评论】
  • 上一篇:诗歌译者未必是诗人
  • 下一篇:鲁迅作品外译简介


  • 《译聚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30天内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info@qiqee.net,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来说两句
评论列表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