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  会员注册  |  兼职信息发布    浏览手机版!    超值满减    人工翻译    英语IT服务 贫困儿童资助 | 留言板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翻译理论 > 文学翻译 > 正文

杂合与文学翻译

发布时间: 2019-09-06 08:53:14   作者:etogether.net   来源: 网络   浏览次数:
摘要: 任何文化都是在不断接受和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中丰富起来的,从来就不存在封闭的、不受任何外来影响的纯粹的民族文化,各国文化...



在全球化浪潮已然势不可挡的今天,任何民族文化都不能抗拒外来文化的渗透,也无法维持其本真性。事实上,任何文化都是在不断接受和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中丰富起来的,从来就不存在封闭的、不受任何外来影响的纯粹的民族文化。各国文化总是呈现出“杂合”性质,汉语文化也是如此。后殖民主义理论借用了“杂合”这一生物学概念,描述全球化时代各国文化的客观状况。“杂合”在生物学上原指“不同种、属的两种动物或植物的后代”,通常能把两个种属的优势融为一体。“杂合”是文化发展的必然途径。各种文化在相互交往中分享各自的成果,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随着时间的消逝,外来文化可能完全融入并成为民族文化自身的一部分,身处其中的个体甚至根本无法具体识别或区分,也无法追溯其源头。不同文化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和谐统一于一体。


文化的“杂合”是当今世界各种文化的历史事实也是现实状态,后殖民主义理论只不过是把这个事实凸显出来罢了。但后殖民主义批判并没有仅停留于对事实的描述,而是进一步把“杂合”的观念引入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关系中,从而使其具有了革命性色彩。虽然宗主国的文化入侵给殖民地文化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但宗主国文化并不能一股脑地将其置换。殖民地的土著文化可能会以种种形式与宗主国文化杂合,并因此得以保存下来。一方面是宗主国文化对殖民土著文化的打压和置换;而另一方面,是本土文化对宗主国文化的渗透和颠覆。其结果是宗主国文化和土著文化的双向杂合,两种文化都失去了其纯洁性。宗主国无法达到对殖民地人们完全洗脑的目的,而本土文化也不能维持其原有的本真性。相应地,后殖民主义理论提出了两个解殖策略,一方面,号召对外来强势文化的压迫性态势保持足够的警觉,鼓励弱势文化进行适当的抵制;另一方面,积极提倡弱势文化向强势文化主动、有计划地渗透,在涂抹其纯洁性的同时颠覆其主导性地位。


文学翻译往往要把异国的文化引入目的语文化,传递差异性是文学翻译的根本目的。翻译实现了两种文化、文学和语言间的交流,但其最终成果只能是杂合的译本。“译文中既有大量译入语语言、文化、文学的成分,也有一些来自原语语言、文化、文学的异质性成分,二者有机地混杂在译文之中,使得译文既明显有别于原文,也与译入语文学中现有的作品有所不同,因而表现出了杂合的特点。”“杂合明确地描述了文学翻译的真实状况:异质性固然是属于译本的特点,本土性也同样可以合理地存在。“杂合”说很好地解释了译本中两种文化共存的关系,也证明了翻译就是一种文化的“杂合”行为。但是,不能把这种描述的结果与翻译的策略盲目等同起来。表面看來,“杂合”并不纠缠于归化和异化间孰对孰元对立关系。但是,确认了翻译的杂合性之后,如果紧接着追问文学翻译如何杂合,即杂合度的问题,“杂合”与归化和异化的关系就立刻现出了原形。过度的杂合往往使译文佶屈聱牙,成为一种翻译体; 而杂合度不高的译作往往抹杀了源文本中的文化特色。因此,过度的杂合实际上就成了异化的翻译;而杂合度不够的翻译就是以归化为主的翻译。绕了一个圈子,似乎又回到了问题的起点。事实上,文学翻译中从来就不存在所谓没有异化的归化翻译策略,也不存在完全没有归化的异化策略,异化和归化在翻译的整个过程中同时矛盾地共存。忽视了度的考量,把翻译文学的“杂合”客观性与文学翻译的策略盲目等同起来,很容易得出一种乌托邦式的理想化结论,即翻译文学是本土文学与外来文学的完美杂合,是两种文化的相互融合,是两种语言的相互协调,从而遮蔽了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间的冲突和斗争。




微信公众号

[1] [2] [下一页] 【欢迎大家踊跃评论】
  • 上一篇:诗歌译者未必是诗人
  • 下一篇:鲁迅作品外译简介


  • 《译聚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30天内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info@qiqee.net,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来说两句
评论列表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