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签证留学 |
- 笔译 |
- 口译
- 求职 |
- 日/韩语 |
- 德语
贝尔将翻译理论置于应用语言学框架内,将翻译过程模式化,提供了一个心理语言学模式,该模式得益于认知学、语篇处理和系统语言学的新近研究成果。他的翻译流程模型是以一种理论假设为基础来制定的,同时也反映了翻译过程的特点,因此是一种综合型模式,要比以前的翻译模式详尽得多。但是贝尔的翻译过程模式是否具有很强的心理现实性?贝尔的翻译模式是建立在信息加工的串行方式论上,虽然贝尔对翻译过程的认识较以前 的研究深刻了许多,但我们还不能断言他的翻译模式完全反映译者的心理现实。例如在翻译的理解阶段对始发语篇章信息的处理是否一 定要先经过句法分析器再语义分析器后语用分析器? 希望一种翻译理论及其模式解决译者遇到的所有问题是不切实际的。按照一个领域的理论模式来研究翻译现象,就不可避免地使用该模式及其反映的理论自已的术语、范畴和区分,按该理论模式来建构研究对象,这样就必然会揭示翻译的一些方面而遮蔽了另一些方面。根据这样的研究而建构的翻译理论模式和模拟模式都不可能是全面的。因此,基于各种其他领域的理论,或按照翻译领域内部的各种理论而建构的翻译模式,就必然存在互补性。
模式之所以成为模式是因为有人认识到在模式和原型之间存在某种关系,因此模式化过程涉及了三个部分,即认知主体、原型和模式。模式和原型之间存在某种相似关系,这种关系是特定的认知主体建立起来的,认知主体通过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来表现这种相似性。据赫曼斯,可以从四个角度来考虑翻译模式的建构和应用:①在翻译研究中把理论模式用作研究、探讨的工具;②用图表式或者模拟式模式来表现翻译的某些方面;③把翻译看做一种建立模式的过程;④模式和规范之间的关系。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