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签证留学 |
- 笔译 |
- 口译
- 求职 |
- 日/韩语 |
- 德语
先秦诸子中翻译最多而又影响最大者为《老子》,或称《道德经》。《老子》ー书的最早欧译本,约于1750年出现。其拉丁文译稿还存在伦敦的印度事务局,可能是耶稣会士的手笔。宋君荣说比利时籍耶穌会士卫方济(Franúsus Nvël, 1651—1729)曾译 《道德经》寄往法国,但不可考。曾在中国传教、后在梵帝冈传信部任职的傅圣泽约于1729年完成了拉丁文和法文合译稿《道德经评注》。法国汉学家雷慕沙(Abel Remusat)译出《道德经》四章,而首次的法文全译本乃出自汉学家儒莲之手,1842年在巴黎出版。19世纪上半叶,雷慕沙发表了题为《老子的生平与学说》一文,使知识界感到空前的困惑。作者断言:一、老子著作如 《道德经》几乎不能理解;ニ、老子与西亚各民族的思想之间存在着一致性,可以证实老子西行传说。他说,老子西行,不仅到了巴尔干,而且延伸到叙利亚和巴勒斯坦,甚至到希腊一游。他想从老子的一段话里辨识出圣徒耶和华名字的清楚而不容置疑的痕迹。这篇论文发表后,有些在这方面造诣不深、而又缺乏批评精神的哲学家和其他作家相信并接受了这种观点。儒莲的法译本《道德经》问世之后,雷慕沙的所有有关老子及其学说的观点完全暴露出它们的不真实。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威廉•约瑟 •冯•谢林说:“法译本《道德经》附有注释和议论,从而保证了译文的严谨,也使我扪可以理解——当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理解 《道德经》的,只有探知了哲学底蕴的人才可能理解。显而易见, 道家学说是最遥远的东方人的思想和发明,其中绝没有一丝西方智慧(我不想说希腊一一毕达哥拉斯的智慧)的痕迹,当然也看不出任何叙利亚一一巴勒斯坦或印度人思维方式和智慧的痕迹。”(《中国——神话哲学》卞钊译)
法国神甫戴遂良(Léon Wieger, 1856—1933)编译有道教两卷集,第一卷是当时最新《通藏》总目录,第二卷是《老子》、《列子》、《庄子》法汉对照本,据法国汉学家保罗•戴密微说:戴遂良的“译文与原文相去甚远。”(《法国汉学研究史概述》)戴遂良是在中国河间府传教的多产作家,他留给后人不少重要汉学著作,那三十几巻作品,既无所不包,又浅尝辄止。
法籍华裔中国哲学家刘嘉槐(1908— ),祖籍山东,1934年赴法留学,在里昂大学攻读西洋哲学,1959年已获得巴黎大学中国文学博士。他从1948年起研究中国哲学至今,曾用法文翻译过《道德经》(1967年)、《华南经(即庄子)》(1969年)、《列子》 (1978年)等著作。
在德国,最早的《道德经》译本是维克多•冯•施特劳斯的手笔,题为《关于神性与德性之书》,出版于1870年。1923年版《勃罗克豪斯百科辞典》称之为《道德经》的最佳德译本。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在《老子》一文里评论《道德经》德译本说: “非汉学家要研习这部著作只能借助对数目繁多的译本及其评注做比较的方法。他们不可能象读康德、柏拉图、斯宾诺莎那样来读老子。译文毕竞不象母语那样直接,像是隔了ー层,含糊不清,模棱两可,不是词义太弱,就是词义过强。再加汉语的单音节形式以及汉字字形与我们的语言相去甚远,致使非汉学家难以把握其确切的含义。”
德国汉学家,传教士卫礼贤客居中国长达26年,1924年成为汉学教授并担任法兰克福中国研究所所长职务。他对中国子书的翻译也不遗余力。1911年出版了德译本《老子》和《列子》, 1912年出版了德译本《庄子》,1928年出版了德译本《吕氏春秋》。他那认真细致而优美的译文,为本世纪欧洲适当地接受中国文化奠定了基础。卫氏所译的作品,尤其是道家著作,对德国学者和作家产生了直接的影响。1912年夏至1918年春,德国小说家阿尔雷德•德布林(Alfred Doeblin,1878 -1957)描写了以“无为”作为最高信条的“真正的弱者,”创作出以18世纪的中国为背景的长篇小说《王伦三跳》(Die drei sprung des Wang Lun) 以影射德国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