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签证留学 |
- 笔译 |
- 口译
- 求职 |
- 日/韩语 |
- 德语
近二十年来翻译研究的重点从规范转向描写,其表现之ー即翻译过程研究的出现,且近年来研究势头大增。关于翻译过程,迄今已有不少学者进行过探讨。其中较有影响的有:
1. 奈达的翻译过程模式
在这ー模式中,翻译的第一阶段是对源语文章的语法、所指 ——语义以及涵义的分析;第二阶段是转换。转换在核心(kernels) 或近核心 (near-kernels) 层运行, 但是奈达本人并没有界定“ 核心”这个概念,因此核心层或近核心层的所指就很模糊。转换之后是重建(或合成)的阶段,在这ー阶段,核心层(kernels)被转人目标语的表层结构。
奈达关于翻译过程的这一模式,首先一个关键的概念“核心”(kernels)没有被定义。这样,译者就要自己决定核心层或近核心层,以及把复杂的结构转换为简单的结构。但是,译者是有个人差异的。这样就会导致翻译的混乱。其次,奈达将翻译过程仅仅看作分析一转换ー合成三步式的活动,这并没有准确地描述翻译过程,奈达自己也说翻译过程中还涉及许多其他的因素,而在这ー模式中并未体现出来。最后,这一模式中没有谈到翻译过程中的文化介入,也没有反映出译者的心理过程。因此,这ー模式并没有很好地描述翻译过程。
2. Loerscher的过程模式
Loerscher的过程模式是以心理语言学为基础的。他希望建立的翻译过程模式是能够捕捉到翻译过程中的动态流程以及译者在这一过程中的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es)的模式。他最后通过有声思维研究译者在翻泽过程中的表现而得出了自己的过程模式。由于篇幅有限,关于Loerscher的过程模式图请参见Loerscher。在这ー模式中,翻译过程被视作ー个动态的流动的循环过程,译者不断遇到问题、寻找解決方法、选择不同的策略,最后解决问题。
Loerscher的过程模式,正如他所说,考虑到了译者的心理过程。但是,翻译过程在Loerscher的手里被绘制成了计算机流程图,这规约了翻译过程;而且这ー模式主要是关注译者的策略选择和问题解决,而翻译过程中的其他因素却几乎没有触及。因此,翻译过程在这虽仅仅是ー个解决问题的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