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签证留学 |
- 笔译 |
- 口译
- 求职 |
- 日/韩语 |
- 德语
在各种服务场所我们是ー概保持沉默的民族。例如在咖啡店喝咖啡时亦是如此。女招待来问:“要什么?”我们中的大多数都是用一种冷漠的口吻嘟嚷一声:“咖啡! ”不一会儿,她也同样冷漠地、 一声不吭地把咖啡和账单“咚!”地一声放到桌上。客人默默地喝完咖啡,买单走人。我想这种状况是否可以改变呢?
提出这个问题,或许是由于我在美国、欧洲有过生活经历之缘故吧。同样是一杯咖啡,在欧美,特别是在美国社会,其状况大不相同。
比如在美国,进了咖啡馆,女招待拿来食谱,首先要说:“早安! 您好吗?”于是我回答说谢谢,还可以。那么来点……”总而言之,一开始必须说点什么。在那种萍水相逢的人际关系融洽之后, 咖啡就端上来了,随之她还要说声:“让您久等了,请吧。”我也自然会说声:“谢谢。”
(略)
日本文化处于“沉默”的统治之下,其原因究竟何在?这个问题无论从历史方面、还是社会方面来说是ー个饶有兴趣的话题。正如柳田国男先生在他的著作中多次指出过的那样,在日本民众的生活中,人们一直认为,话多则于己不利,唯有默畎地劳动才是美徳。于是,由此造成了多数日本人失去了掌握说话技巧的机会。恐怕这也是ー个原因吧。另外,在处事中无需用语言一一道明,采用以心传心的方式也能达到维持社会生存之目的。也可以认为,就是这种处世效应加深了人们对沉默的自信。再则,在日本文化里,从处世方法上来说,言多必失,要想出人头地,最好是一味保持沉默。
我并非想给“改造日本文化”之类的狂妄之举推波助澜。但是,我希望尽可能多地在日本民众中间树立起一种简单易行的良好习惯,从满员的列车下来时,能说声“对不起,我要下去。”当接受别人的服务时,能说上一句“谢谢”。举旗放声高喊也行,不过,我还是希望大家要重视日常生活中简短的语言交流。只要能做到这 一点,我们的生活环境一定会变得生机盎然。
提示:以上散文属于叙事类的,作者通过散文的形式以某种事例来掲示社会上所存在的某种不良现象,因此,它的笔调相対比较幽默、诙谐,而含义却非常深刻。在译文的处理上首先应保持原文那种幽默、诙谐的风格,语句的表达要简洁而又明快。类似这种风格的题材以下还有很多,其处理方法不尽相同。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