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  会员注册  |  兼职信息发布    浏览手机版!    超值满减    人工翻译    英语IT服务 贫困儿童资助 | 留言板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翻译理论 > 文学翻译 > 正文

语篇翻译的原文理解

发布时间: 2019-04-08 09:01:09   作者:etogether.net   来源: 网络   浏览次数:



语篇处理所需的知识有叙实性知识(知道某件事是一个例证)和程序性知识(知道如何做某事), 主要分为句法知识、语义知识和语用知识,实际上这些知识并不是 界限清楚而单独起作用的,知识和知识运用即技能很难区分开。 读者兼译者基于自身的体验和认知世界知识,以概念整合为运作机制,结合语境因素,以文本语言形式为线索,给文本语言表达加上许多内容,补充相关信息,通过关联和激活机制在上下文的 概念成分之间发现照应关系,并着力寻求命题的发展线索,获得 语用推理上的顺应性,运用ICM和背景知识建构出语篇意义的整 体性,理解作为原语言文化产物的文本的意义(内容、结构、风 格等)和功能,在心智上建构起该文本连贯的、统一的语篇表征和要比原文语义丰富得多的cw,从而理解语篇。在理解和翻译语 篇时,译者的微观认知世界主要指对当下文本进行心智加工而建立的复杂的心智空间网络,使他最终形成语篇连贯表征,获得语篇理解。


译者在翻译中要实现的是使目标读者能够获得译者所期待的译文认知解读,建构与其宏观认知世界统一的译文。翻译研究的对象本质上是在特定情境和文化背景下的文本,所以翻译研究应当采用与语言学相反的视角:正如格式塔心理学家所主张的,对一个整体各部分的分析并不能获得对整体的理解,要理解语篇整体必须进行从上至下的分析。这种分析涉及文本的题材与体裁,基本内容与表现手法,具体内容和语言运用等层次。一般而言,对于文本整体,阅读者要面对与文本有关的三个问题:①文本谈什么?②文本写作目的是什么?③文本运用的合适语境是什么?为回答这些问题、理解文本,读者需要运用相应的语言和社会知识(句法、语义、语用等)来揭示构成文本言语行为的命题内容、言外之意和文本类型。译者的文本阅读也要回答这三个基本间题。面对一个我们所知的语言写出的文本,读者-译者不仅要能清楚每个词、句的语义,而且要能够把握其交际值、时空定位,以及与文本产生和接受相关的文本交际参与者信息。 


从实践上看,以语篇翻译为目的对原文文本的阅读理解和为其他目的的文本阅读理解是不同的。侯伊根据调查列举了语言、法律、工程等一些不同领域的不同读者的阅读目的,显示出各种典型阅读目的的差异,也揭示出各种不同的典型阅读策略,如略读、寻读、逐句细读等。就翻译阅读目的而言,典型的阅读策略表现为逐句阅读以求得完全理解。这时,读者会对自己认为理解模糊的任何地方重读、反复读,试图消化、质疑,甚至挑战自己所读的东西。文本中也可能存在有歧义的地方。歧义可能是词汇的(对一定语境下的同一个词存在不同的解释)或结构的(对句法结构的可能的不同分析方法带来的不同理解),或者是言语行为的(同一句子在不同的语境下发挥不同的言语作用,但理解者对该语境信息不足)。对于歧义问题,读者一般会通过查考解决,或者根据可及的信息,选择他认为最为合理的解释。在阅读一些难度大的文本时,很可能会出现有些部分未能被充分理解的情况。力求甚解的阅读方式与普遍的对阅读的看法,即“准确理解”以“再现”作者的所有意义,是最为相近的。对绝大多数翻译理论而言,译者能够得到对原文充分的理解,这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翻译理论的前提条件或立论基础是翻译的主体对原文的理解是完备的、充分的,在这种条件下,翻译理论开始讨论译者应该如何构建译文文本。然而,从翻译实际角度看,在很多情况下对文本的“充分理解”只是一种理想而已。与翻译中对原文文本的分析不同,翻译中译文文本的产出历来没有受到翻译研究的关注。部分地由于这个原因,虽然各种翻译理论提出了这样那样的原则、策略、程序,却大都很难对译者译文的产出给予实质性的帮助。



微信公众号

[上一页][1] [2] [3] [下一页] 【欢迎大家踊跃评论】
我来说两句
评论列表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