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签证留学 |
- 笔译 |
- 口译
- 求职 |
- 日/韩语 |
- 德语
无论如何,翻译是以理解为基础的,而不是以某种理论为基础的[佩普基(Paepcke)。从语篇本质属性来看,理解文本的过程是一个假设其存在语篇连贯性而寻找、建构语篇连贯性的过程。一个文本含有大量来自其他文本的成分(文本间性),因此译者的语篇解读就是考察文本一系列对他而言可能的意义。译者只能通过动态地解读文本在一个特定语境下的作用和功能,以及句子与衔接之间的种种关系来获得文本-语篇理解。语篇意义就成为译者按照自己的期待和假设从文本中提取的对他而言有道理的东西。
文本-语篇是现实世界,认知世界、语言世界的部分,而非原语言的孤立样本。语篇解读涉及创设心智世界(即cw)。这种创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解读者的主观经验和认知加工。在微观层面,语篇翻译的前提是作为认知主体的译者对文本的“识解”。这种对文本意义的“识解”是译者对文本基于自身的体验而进行再概念化认知加工的结果。我们知道,“识解”能力是认知主体通过确定不同的辖域,选择不同的视角,突显不同的焦点,权衡不同的精细度来观察事态和解释场景的一种认知能力,是一种主要的翻译认知能力。基于兰格科关于识解的论述,说话人在语言表达时首先要确定一个范围,即辖域,表明主要将论述哪一方面的事情,涉及哪些背景知识,然后再考虑论述的视角(perspective),包含视点 (vantage point)、客观或主观描述(objective 或 subjective construal)、 心智扫描方向(direction of mental scanning)三点。同时,说话人不能把所有信息都表达出来,而只能选择相对于背景而言更为突显的部分进行论述,还可以用从详或者从略的方式即精细度或详略度 (specificity)来论述事态。译者理解文本时,也主要从这些方面在不同层次上来对文本进行认知处理。译者的原文 cw建构也是以概念整合为内在机制,以原文文本语言符号为线索, 通过“识解”原文文本的认知操作来实现的。
人们(包括译者)生活在感官世界里,体验感知通过感官整合为概念,经验能够通过记忆系统得以“回忆”甚至“复活”。作为认知主体,译者的认知世界处于不断更新之中,在语篇理解过程中也是如此。译者对原文文本的解读过程也是其认知世界进一步丰富的过程。认知世界的丰富,又反过来使译者加深对文本的认识,因此这是一个互动过程。CL认为,语义是认知结构的,一般来说只有在其对应的认知结构中一个语言形式的意义才能被理解;语义结构并非直接与客观外在世界的结构等同,而是与人在与客观现实互动的过程中形成的身体经验、认知策略、文化规约等密切相关的概念结构相对应。宏观认知世界是相对于宏观现实世界而言的,指认知主体在体验基础上经过认知加工形成的概念结构和各种知识,内储于人们的心智之中,是现实世界和语言世界的中介, 能够反映出其个人兴趣、需要、知识、文艺修养、欣赏习惯、个人信仰等因素,构成了译者理解与阐释原文的主观性自我的一种必然存在;微观认知世界是相对于一个语篇的语言世界及其反映的部分现实世界而言的心智或心理世界,是构成宏观认知世界的成分。语篇微观认知世界可以认为是“语言输入和为这些输入所激活的知识 的共同的函数[麦德林”。对外部世界的感官体验和对内心世界的心灵体验是通过语言来协调的。存储于记忆中的概念通过语言规约指称实体,也不同程度地依赖所运用的语言来实现指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