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  会员注册  |  兼职信息发布    浏览手机版!    超值满减    人工翻译    英语IT服务 贫困儿童资助 | 留言板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翻译理论 > 文学翻译 > 正文

基于原型范畴观的翻译研究

发布时间: 2019-03-21 08:41:00   作者:etogether.net   来源: 网络   浏览次数:


对任何学术研究领域而言,定义都是最根本的要素。半个多世纪以来,大多数翻译理论研究,不管是以翻译过程还是产品为关注焦点,都部分地源于一种定义冲动,这种冲动内在于人们试图描述翻译活动或译文的各方面并加以概括而应用于翻译整体的努力中, 这种努力在未来几十年还将持续。从范畴形成来说,给出翻译作为过程或产品的充分必要条件而加以定义是不可能的,因为翻译是一个开放性概念。要定义翻译就需了解许多(不一定全部)翻译过程或产品所具有的种种属性,而获得的定义也是开放性的。翻译本身是个原型性概念,也可能存在超越文化的翻译概念。而对不同的文化系统来说,翻译范畴和概念不尽相同,因此可以认为它是文化特有的。翻译范畴本身的边界也是不明确的。翻译与非翻译共同存在于语言文化的连续体上。比如,我们如何能划分清楚翻译与解释的界限?任何的翻译定义都很难明确界定翻译范畴的边界。


翻译范畴内不同翻译类别之间的界限也不可能是明确的,不同的范畴成员由于其自身边界的彼此重叠,翻译范畴实际上是一个连续体,而非均质、离散的范畴。由于人对翻译范畴内部成员的认知是基于不同的范畴化、概念化过程的,也就存在不同的分类方法。不同的翻译研究者也会提出不同的翻译范畴描述。以全译和非全译为例,按照翻译中保存原文完整性程度,翻译可分为全译和变译,其中变译可分为编译、摘译、缩译、译述等等。这些名称突显了不同的翻译方法,也可用来指称翻译的不同表现形式。如果我们用这些术语来指翻译的各种产品和相应过程,我们可以假设它们在共时层面构成了一个辐射性翻译形式范畴,并且假设全译是这个范畴的中心成员,非中心成员仅符合中心成员的部分属性。原型范畴理论认为范畴是建立在交织的类似性网络之上,也就是建立在各种属性的基础上。属性是事物的特征在人们心理中的 体现,是认知主体和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属性具有互动性、多值性、可分解性、差异性、具体性、后天性等特点。我们可以认为翻译这个中心成员的部分基本属性包括:


(1) 语篇性:翻译产品是自足性语篇,满足“概念成分上的照应性、命题发展的索引性、语用推理的顺应性”,“能在心智上形成统一的、可被接受的微观认知世界的要求。语篇性类似于功能翻译理论的语篇内部连贯性(intra-textual coherence)。

(2) 同(类)功能性:原文语篇和译文语篇在各自的语言文化系统内所发挥的功能相同或相似,与原文作者和译者的意图相符。



微信公众号

[上一页][1] [2] [3] [下一页] 【欢迎大家踊跃评论】
  • 上一篇:语篇翻译界定假设
  • 下一篇:词的句法功能


  • 《译聚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30天内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info@qiqee.net,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来说两句
评论列表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