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签证留学 |
- 笔译 |
- 口译
- 求职 |
- 日/韩语 |
- 德语
近年来,原型范畴理论逐渐受到翻译研究界的重视。斯内尔- 霍恩比在总结语言学取向的翻译理论和比较文学学派翻译理论时说,自文艺复兴以来,各种翻译理论存在概念、术语上大量重复的现象。这在上述两种译论上也有所体现。她同时认为,翻译学者们从各自的领域出发提出译论,彼此差别很大,甚至相互排斥,特别是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这对促进翻译研究的 整体发展不会有实质性的促进作用,而且也令翻译实践者对翻译理 论无所适从。翻译研究界需要转换基本的思维方式,应主要从原型角度重新审视翻译本体范畴,对整个翻译范畴进行综合研究。斯内尔-霍恩比采用认知语言学家菲尔莫尔(Fillmore) 的框架语义学对翻译进行的研究就突破了语言学翻译研究与文学翻 译研究之间的藩篱,她把自己的研究方法称为“综合法” (An Integrated Approach)。以一种综合的方式来探讨翻译转换的过程, 使我们能够更清楚地看到,“在各种语言文化要求林立的情况下,翻译之路把译者引向何方。塔巴考斯卡采用了认知语言学的有关理论来研究文学翻译,其书名就叫做《认知语言学与翻译诗学》(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Poetics of Translation);塔巴考斯卡还在书的扉页中指出,语言学翻译研究与文学翻译研究之间的严格区分纯粹是人为的,两者完全可以结合起来,而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模式为这种结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认知语言学的重视翻译中“主观理解”因素的翻译观(但不同于解释学翻译观和解构主义翻译观)与语言学翻译理论这种基于客观主义的等值翻译观是不同的。基于原型范畴理论的 翻译研究的整体观、格式塔观已经逐渐取代了客观主义和简单化的传统盒状翻译范畴观。
德国学者努波特是较早把原型范畴观运用到翻译研究的学者,采用了原型分析的方法对原语语篇进行分类;努波特&史尔威关于翻译中原文语篇特征及译文语篇特征的原型分析采纳了篇章语言学的观点,认为语篇特征包括7个方面;译者的主要任务就是确定在目标语篇中可以用来整合这7个语篇特征的语言手段,而这项任务必须在目标语文化原型或规范中予以实施;挪威学者哈沃森不仅从科学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理论的角度论证了经典范畴理论范式下的翻译研究所存在的缺陷,而且还通过实证研究证明“翻译”确实是一个原型范畴,体现出原型效应,即范畴成员之间表现出隶属度的差异,范畴边界模糊等;她认为好的翻译非常接近一个文化中在特定时期对翻译的理想化认知模式;她还认为,把翻译范畴视为一个原型范畴不仅有利于翻译语料库的建设,同时也有助于推动描写翻译学研究。美国学者提莫茨科则认为,翻译是一个“集合概念” (cluster concept),类似于维特根斯坦探讨过的“游戏”概念,不同类型的翻译体现出一种“家族相似性”如同游戏概念难以界定每一种游戏活动的具体特点一样,没有一个翻译定义能够提供必要充分条件囊括一切翻译现象。她认为,正是由于人类文化的多样化才导致了游戏方式和翻译形式的多样化,正是这种多样化才导致人们无法采用经典的集合论从理论和实践方面给翻译范畴划定清晰的界线。也正是由于翻译的这种特点导致了以色列学者图里把翻译宽泛地界定为目的语文化系统中任何被视为如此的东西。这种描写性定义反映了翻译概念的开放性特征,体现了文化在翻译界定中的自我定义和表征,否定了超文化的翻译概念的存在,同时也体现了翻译范畴边界的模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