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  会员注册  |  兼职信息发布    浏览手机版!    超值满减    人工翻译    英语IT服务 贫困儿童资助 | 留言板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翻译理论 > 文学翻译 > 正文

认知语言学的意义观

发布时间: 2019-03-08 09:07:15   作者:etogether.net   来源: 网络   浏览次数:
摘要: 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类的范畴、概念、 思维、心智、推理,意义、语言等都是基于认知主体的体验和认知的。


什么是意义?这似乎是最容易回答的问题,又确实是语言学面对的最复杂难解的问题之一。除了各语言学科外,哲学、 心理学、社会学、逻辑学、认知科学等许多学科都涉及意义问题。意义也是翻译研究的核心问题。传统的翻译定义大多数是以意义为基础或者取向的。无论把翻译看做一种意义传递活动,还是视为一种社会交际活动,讨论翻译首先要考虑的是意义问题,既有语义方面的意义,又有句法结构、文体修辞和语用意义。从语义研究的历 史来看,有指称论、观念论、替代论、语境论、功能论、关系论等各种基于客观主义的语义理论,它们的主要观点是意义是确定的、客观的,彼此之间的区别在于获得意义的途径不同,要么是纯粹的经验,要么是理性。20世纪初,随着哲学的语言转向而发展起来的阐释派理论及后来的解构主义语义理论转而强调意义的主观性方 面。这些学派或理论都忽视了或者未能恰当认识认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和主客体的互动性对意义生成的作用。关于意义,目前学术界尚无统一的定义。各学科从自己关心的方面出发,提出了不尽相同 的意义定义,呈现了意义定义的多元化特点。


认知语言学是以“意义”研究为中心的。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类的范畴、概念、 思维、心智、推理,意义、语言等都是基于认知主体的体验和认知 的。人的范畴、概念、思维、心智、推理、意义等系统发展的结果是人的语言的形成。所以,认知语言学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在语言和现实之间存在人的认知这一中介,人通过对现实世界互动性地体验、感知,将自己和现实世界联系起来。人类的认知基于体验,始于范畴化。人如果不依赖体验认知进行范畴化和概念化,就不可能接近现实世界。人的身体经验产生了人的心智,人的心智反映现实世界, 现实世界的结构又体现在语言中。范畴化是人的一种高级认知活动,是人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千差万别、纷繁芜杂的客观世界并不存在范畴。范畴化是认知主体对外界事体属性进行概括的主观的心智 过程,是以人与客观世界的主客观互动为基础的、对实体所作的归 类过程。在这一心智活动中,人既要考虑实体本身的特性以及对人类生存和生活世界的影响,又要考虑自身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方式。作为范畴化结果的范畴是指,人们在互动体验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 普遍本质在思维上的概括反映,是由一些通常聚集在一起的属性所构成的“完形”概念构成的。对于个体的人而言,不同的人对相同的事体可能有不同的认识结果,会得出不同的范畴。 对于不同的文化、语言社团,也会如此。对人类整体而言,范畴 是人类基于认知的范畴化的产物,范畴化又是概念和词义形成以及 语言运用的出发点。人们一般也用现有的范畴对新事物进行范畴化。 在范畴化问题上,认知语言学主要持原型范畴理论观点,把经典范畴理论适用的情况作为特例。



微信公众号

[1] [2] [下一页] 【欢迎大家踊跃评论】
  • 上一篇:习语翻译的方法
  • 下一篇:修辞与文学翻译


  • 《译聚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30天内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info@qiqee.net,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来说两句
评论列表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