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签证留学 |
- 笔译 |
- 口译
- 求职 |
- 日/韩语 |
- 德语
通过范畴化,客观世界被賦予了一定的结构。经过范畴化过程而建立起来的范畴以某种概念形式存储于人类的心智之中。范畴系统存在于人的心智的无意识状态中,有待于激活来进行有意识地思维运作。因此,与范畴对应的是概念。形成概念的过程称为概念化过程。概念是大脑对现实世界事物的一般属性和本质属性的反映。概念是通过体验,特别是通过感知和肌体运动能力而得到的。身体部位和方位空间是人形成抽象概念的两个主要基础。我们的祖先的思维具有“体认”特征,从认识空间和认识自己开始认识世界,并常把自己的身体和经验作为衡量周围世界的标准。从种系发展来看,概念和概念系统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逐渐形成的,而从个体的发展来看,是个体对已有概念逐步掌握或形成新概念的过程。概念系统以来自人的生理活动以及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基本范畴和意象图式为基础,是通 过人的隐喻认知能力和机制获得的。概念和意义形成于人类对客观世界的体验互动和认知加工。概念的形成使思维完成了从具体到抽象的第一步。范畴化、概念化都具有体验性、规则性、无意识性、创造力、想象力等特征。范畴化与概念化的区别主要是前者发生在 同一认知域,而后者是跨域的,域间通过隐喻或转喻机制实现连接。
人们在行为和经验中通过范畴化、概念化逐渐形成了范畴和概念系统以后,也就形成了意义。意义同样基于人的感知,而人的感知依赖人体的生理构造。和范畴一样,概念和意义是一种基于人的身体经验的心理现象,是人通过自己的身体和大脑与客观世界互动的结果,是通过体验固定下来的,人的思维和推理也是基于体验的。而将意义賦予一定的语言形式,范畴、概念、意义就表现为语言符号,最终形成语言系统。意义是认知构建、心智现象,因此必须最终参照认知过程来描述。就认知语言学而言,尽管意 义比概念(化)所含范围更为宽泛些,但意义和概念(化)基本上是一致的,可以通用。
一般情况下意义似乎就是语义。《现代汉语词典》(2002)把“意义”定义为“语言文字或其他信号所表示的 内容' 但是,严格来讲,意义和语义并非同一概念。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认知语言学所说的“意义”大体等于“概念”意义产生于范畴化和概念化。将意义賦予一定的语言形式,范畴、概念、意义就表现为语言符号,因而意义与语义密切相关。但意义不一定都与语言有关。我们可以形成关于某人长得如何、讲话声音特征等概念,却不一定有对应的语言表达。
根据王寅的分析,概念(意义)和语义主要在三个方面进行区分:
(1) 所属研究领域不同。语义主要属于语言学或者语义学的研究领域,是认知语言学的认知语义学研究的中心问题,而概念作为思维的基本单位,主要属于逻辑学和认知科学研究领域。
(2) 概念或意义具有普遍性,而语义会因语言而异,不同语言之间概念和语义因为词汇化方式不同,所以不是一一对应的。
(3) 概念和意义比语义范围广,一些概念没有词语来表达。概念系统包括语言意义,也包括非语言概念。
词义仅是语义的一种。有的学者把语义区分为词(包括词组) 义、句义、篇义,如加珀林分别用meaning, signification和content指三者。从词义与概念的区别来看,词义也并不一定与概念在内涵和外延上一致;有的词义没有对应概念,有的概念没有对应词;有的概念可用几个近义词来表示,而不同概念可共用一个词。因此,词义、语义、概念(意义)既紧密联系,又有所区别。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