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签证留学 |
- 笔译 |
- 口译
- 求职 |
- 日/韩语 |
- 德语
威尔(Frederic Will)最先在得克萨斯大学从事古典文学的教学工作,于一九六四年从事翻译理论的研究。一九六五年,他创办了专门的文学翻译杂志《迈克罗梅加斯》(Micromegas),讨论各国诗歌翻译。威尔的主要理论著作有两本:一本是发表于一九六六年的《文学内外》;另一本是发表于一九七三年的《石中刀》。在第一本书中威尔提出了一些有关“命名和意义”的问题,并把翻译视为命名、小说创作和认知的形式;第二本书则直接讨论翻译实践, 其中一部分记述了威尔在衣阿华大学的翻译培训班经历。
在威尔看来,语言不同,语言塑造的现实也就不同,因此我们无法确定某个词语的具体所指;我们通过给事物命名的形式认识并了解现实,在某种意义上说,语言创造了现实。人类认识事物的本质是可能的,“ 自我的核心及其目的是爰(love)”,而“爱则是把自我和外部世界纳入感知中心的力量”(Will,1966:9)。给事物命名是人类的基本活动,如果我们丧失了给事物命名的能力,我们就会回到蛮荒时代;人在给事物命名的过程中会做出各种努力,这不仅是某种口头的活动,而是人将外部世界移入人类社会的一部分。既然客观外部现实允许我们进行跨文化翻译,那么人类的体验与情感就有一个共同的核心。给事物命名不一定能使我们洞悉外部现实,但却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我们内心的自我。
威尔认为文学也包含着真理与知识。文学作品是一种表现自我、统一而连贯的形式;庞德非常重视的词语在威尔看来只不过是字面的概念,会在文学作品中消失殆尽。文学赋予我们理解力,而一旦有了理解事物的能力就意味着我们对事物有了认知。文学使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而深刻,也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我。
在提出自己的理论后,威尔用翻译来检测自己的理论。他认为文学中存在一种理想的文学实体,而且人类的体验有一个普遍的核心和共同点,正因为如此,语言之间的相互翻译才成为可能, 一种语言的文学才可能跟另外一种语言的文学等同起来。语言相互可译的事实从某种意义上证实了威尔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