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签证留学 |
- 笔译 |
- 口译
- 求职 |
- 日/韩语 |
- 德语
威尔还相信直觉在翻译中的作用。在与一位匈牙利诗人翻译诗歌时,尽管他不怎么懂匈牙利语,他却提出那首诗歌翻译得不好,因为他读不出诗歌的感觉。威尔是一位有天赋的诗人及翻译家,所以他觉得自己有爱(love)的力量,可以感觉译文,可以克服不了解语言或者语言模糊性所造成的障碍而找到隐藏着的诗的本质(essence)。弗罗斯特曾说过:“诗歌一经翻译,原诗就会丧失殆尽。” (Frost,1973:159)而威尔则相信,正因为他不懂匈牙利语,他所翻译的才是匈牙利诗歌的精髓和本质。
威尔在非常系统地研究庞徳的翻译理论之后,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认识论问题,即翻译的矛盾:译者怎样才能知道自己并不知道的东西?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威尔阅读了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和信息论理论家麦凯(Donald Mackay)的著作。根据乔姆斯基的语言学观点,语言深层结构只是间接地与表层结构相联系,要想通过表层结构探知深层结构的真谛,错误的机率会大大增加(Will,1973:69-72)。而麦凯则认为,任何个体都是一个目的系统,只有当你理解了別人是怎样用自己的观念来影响其行为时,你才理解了信息的含义,而各个不同个体系统相互作用形成的社会整体就生成一个目的系统(Will, 1973:74—75 )。然后,威尔重新解释了他早期对庞德的评价。如果把李白的诗看成是发生在李白的目标系统中的一种行为,即李白瞄准当时的文化并试图改变或影响当时的社会,那么庞德则是既想深入李白的世界,又想通过他本人来影响当代社会。由于庞德是在进行翻译,所以他必须重现原作者李白的写作目的;但庞德又把自己及自己的文学观点放入了一个与当代不同的历史环境之中,这就势必会形成一种新的社会体系, 即麦凯所说的新联系。最后威尔说,“自我”的观点与“他人”的观点是不统一的,这两种观念往往相互交织,所以尽管翻译的矛盾未能解决,我们仍然可以进行翻译。
后来,威尔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认识到,翻译与文章的意义关系不大,但与怎样用语言来表达意义却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倡导一种不翻译作品意义,而翻译作品中的能量(energy)和冲量(thrust)的方法。通过翻译,译者使原文获得新的生命并勃发新的生机。只要译者忽略原文中某些特殊含义的翻译而对原文的真正含义 (true meaning)绝对忠实,翻译的矛盾就可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