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  会员注册  |  兼职信息发布    浏览手机版!    超值满减    人工翻译    英语IT服务 贫困儿童资助 | 留言板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翻译理论 > 文学翻译 > 正文

名家谈散文翻译

发布时间: 2017-10-19 09:22:31   作者:etogether.net   来源: 网络   浏览次数:
摘要: 读书时的着迷和击节叹赏只能促成翻译的决心,真要翻译时还得经历绵长的艰苦搏斗,“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时间上与太古相接, 空间上与远方相通,这真是叫人浮想联翩的好地方。可我的故乡也不坏,打开门窗,但见水外绿水,帆外白帆,天边上淡淡一抹青山, 把人的思想感情带得远远的。我从此养成了打开门窗的习惯。后来进文学院,学习创作,还是想打开门窗,见识异方异域,看看远方的人民是怎样生活的,那边的花儿有多红,山峰又有多高。
我没法去遥远的地方,便从外国文学中寻找去远方的帆船。我选择那些能使我感到身历其境的帆船,希望那吹到白帆上的风也能吹到我思想感情的弦索上,引起我的共鸣。托尔斯泰描写奥列宁乍到高如索,目睹正在朝阳的光辉中闪烁着的戴雪峰峦:“起初奥列宁只被这景象所惊倒,接着被它引起愉快之感;但后来,愈来愈专心的凝视着那峰巅积雪的山脉---它似乎并不是从别的黝黑的山岭背后升起来的,却是陡的从平地上直立起来,又迤逦消退于远处---他开始逐渐地被它们的美丽所渗透,终于感觉着这些山了。从此他所见、所思、所感,为他获得了一个新的境界……”我读托尔斯泰 早期杰作《哥萨克》时,也有类似的感觉:逐渐被《哥萨克》的美丽所渗透,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不愿意同这个新的境界分手《哥萨克》便成了我翻译的第一本书。
读书时的着迷和击节叹赏只能促成翻译的决心,真要翻译时还得经历绵长的艰苦搏斗。“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认识论的真理同样适用于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要补一句的是:理解了,比较深刻地感觉了,还有个把原作里的思想、感情、形象、气氛等等重新用中文表达出来的问题。这时我才恍然大悟:自己在学校里读外语和古今中外文学作品,自己学写散文和小说,都无非是为翻译工作做了一些准备而已,而且这种准备还是远远不够的。若不是经过叔湘师的审订,当年开明书店也不会接受出版这个译本。自己在翻译的 过程中,也曾深切地感觉到:在观察、体验、认识、描摹和评介客观世界方面,要撵上原作者,真比爬上戴霄峰峦还难,这撵的过程便是学习的过程。搞翻译正是学习创作的途径之一,而搞出来的 译本,对有志于创作的同志多少也有点儿借鉴的用处吧。

我同托尔斯泰心目中的“ 自然人”一一男女老少的哥萨克们—起生活了一段相当长的时光后,又跟着哥伦比亚的里维拉,跋涉草原,深入林莽。目睹了橡胶林里惨绝人寰的剥削和奴役。小说 《旋涡》假托逛主人公的手稿,作家借此把自己身历其境时的感受和义愤,都融化在主人公的自述里,因而全书弥漫着一股异乎寻常的,动人心弦的抒情因素和力量、一路读下去时,不由得不感到处处有诗人的彩笔在闪光。小说第二部和第三部前面各有一篇小引, 简直就是抒情散文诗。




微信公众号

[1] [2] [3] [下一页] 【欢迎大家踊跃评论】
我来说两句
评论列表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