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签证留学 |
- 笔译 |
- 口译
- 求职 |
- 日/韩语 |
- 德语
全书以暖色描绘丰富多彩的草原风光,以冷色刻划林莽的恐怖万状,又随着情节曲折紧张的发展,着重展开了橡胶工人的血泪控诉。刀花筒似的令人眼花缭乱的内容,作家写来却从从容容,随时随地透出独特的诗情画意,散发出一股新鲜的芳香馥郁之气。里维拉的这种艺术上的特色和魅力把我完全吸引住了,我决心追随他的心灵和彩笔,在翻译过程中再次学习散文的创作。
里维拉以其内容和形式的新颖固然使我着迷,但仔细回味的时候,总觉得作家毕竞只不过去哥伦比亚边界橡胶林黑暗世界作了一番实地调查、激于义愤写成了这么一本书,切肤之痛恐怕是不深的, 因而即使是抒情的篇章,同橡胶工人的血泪之情毕竟还是隔了一层,有的地方,其实抒的也还是诗人自己在当时当地的感受。我更欢喜作家对他所描写的人物、事件、环境十分熟悉,并且始终和他 的人物打成一片的书。对江雨小城镇及其周围的农村,我小时候十分熟,长大了在大城市生活,还是常常生点儿怀乡病;因此我就翻译了安德森写美国小城畸人的短篇,莱蒙特写波兰农村的长篇《农民》。前面的文体朴实无华,我年青时翻译它可没有找到与之相对应的比较合适的文字。《农民》分《秋》、《冬》,《春》、《夏》 四卷,在四季的流转中,生动而细腻地反映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在沙俄统治下波兰农民的生活和斗争,192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金时被誉为“伟大的民族史诗式的作品”。我自己想写点散文, 特别是关于农村、小城镇和小人物的散文,在“文革”前后断断续续把这近百万字译完,原是借着翻译练点基本功的。
土地如何主宰着人们的生话,引起一系列的纠纷、矛盾和斗争, 是这部“土地的史诗”的基本内容;曲折复杂的爱情纠葛及其悲惨结局,则悔成了贯串全书扣人心弦的戏剧情节。作家的生花妙笔, 写出了波兰农村的人物画、风俗画和风景画,三者或错落有致地彼此辉映,或色彩缤纷地互相叠印,在艺术上取得了绚烂的成就。作为小说的艺术成就不属这篇短文的范围,这里从散文角度试举数例。
被认为“世界上没有比他再好的人”的神父,监督长工终日耕田,终于吩咐道:“你耕到了桦树那边,就回家吧。可怜的牲口已经挺累了。”一句话道破了三者的关系和神父的心。由于争夺土地而受伤的大农户波利那,长期不省人事,临终时回光返照,忽然在夜间爬将起来。恍惚中捧起泥土,当作麦子播种到田里,终于一绊, 倒在土地上死了。一个细节写出了农民终生对土地的感情。充当巡礼乞丐是老婆子阿伽沙的谋生之术,也是她的求死之道,她对这个世界已经不存在什么指望了,但愿临终时有个人家收留她,让她把一生求乞来的殡殓用品穿戴在身上,象个农家主妇似的死去。老婆子终于“幸福地”如愿以偿,可作家故作镇静地描绘的风俗画里透着多少辛酸!
风景描绘之绚烂,是《农民》的一大特色。小山村一年四季里田野和森林的景色,风云雨雪的变化,曙光、丽日、明月、繁吊的交替,构成了小说的背景;而大自然的动静变幻,往往是通过特定人 物的眼睛看出来的,在大自然本身的色彩之上,又用人的感觉和情绪予以点染烘托,这就使作品处处透露出独特的诗情画意。我很喜欢他笔下的大雪之夜:
“夜如今是白茫茫的一片浑沌,是闪闪烁烁的珍珠般的一片洁净的曙色,宛如最美的漂白过的羊毛。这种亮光闪烁来自无垠的天字——倒象是繁星的闪闪寒光,从天空下射之际,凝聚在一起,磨成了粉末——如今纷纷洒落在整个田野里了。松林不久就把白色尸衣被上,牧场消失了,大路隐没了,整个儿村庄都溶化在银色雾霭和眩目的粉末里了。除掉川流不息地筛下来的雪花,再也看不到别的东西了。雪花寂靜地滑溜地轻柔地飘洒而下、 仿佛是月明之夜的樱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