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签证留学 |
- 笔译 |
- 口译
- 求职 |
- 日/韩语 |
- 德语
判断译文的好坏,必须将译文语境化。比如,How Heroes Are Made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有一句话:The door was opened by a young woman with corkscrew curls.这句话可以有以下几种译文:
【译文1】一个鬓上垂着卷发的青年女子把门打开了。
【译文2】门被一个鬓上垂着卷发的青年女子打开了。
【译文3】开门的是一个不认识的女子,年纪很轻,鬓上垂着卷发。
【译文4】开门的是一个鬓上垂着卷发的青年女子。
只有根据上下文才能判断哪一个译文更好。上文描绘的是保尔渴望会见丽达的心情和他走进丽达房间的激动情绪。正因为如此, 开门的不是丽达,而是另外一个青年女子,保尔才感到非常失望,基 于这种艺术考虑,我们才说第四种译文最好。这种判断不在于基本意义的传递,而是上升到了语体意义层次,语境适切便成了评判的标准。
有时,译者在修订译文时,往往从更宏观的语境中去考虑措辞问题,从而使措辞更加适切语境。
【原文】 The Bystanders Generally:"demonstrating police espionage) Course they could. What business is it of yours? You mind your own affairs. He wants promotion, he does. Taking down people's words! Girl never said a word to him. What harm if she did? Nice thing a girl can't shelter from the rain without being insulted,etc,etc, etc.
【杨宪益译文】一般旁观者:(抗议警察局的侦查行为)当然谁都看到的。关你什么事!你少管闲事,这家伙想升官呢。记下别人的话!那孩子没说一句别的话。她说了又怎么样? 一个姑娘来避避 雨都要受人欺负,好家伙,等等,等等。
【杨宪益修订译文】一般旁观者:(抗议警察局的侦查行为)当然谁都看到的。关你什么事!你少管闲事,这家伙想升官呢。记下别人的话!真是的!那孩子没说一句别的话。她说了又怎么样? 一 个娘们来避避雨都要受人欺负,好家伙,等等,等等。
着重号处的这一改动凸显了人群中人员构成的复杂性,包括粗俗之人,从而更加适切当时的情景语境。
豪斯认为“译者需紧随原文,除非有理由偏离它。”批评家进行批评时,要尽可能去识别偏离的理由。而要做到这 点,翻译的语境化告诉我们,翻译批评同样要考察翻译过程中的多重文本,包括显文本和隐文本。但是,隐文本在翻译过程中是隐身的, 因为读者和批评者看到的是翻译的结果,即译语文本。为此,批评者 不仅要对比原语文本和译语文本,还要参考一些副文本(paratext), 包括译者序,后记,翻译回忆录,翻译访谈,等等。从这些副文本中可以些许推知翻译过程中的隐文本,以更加客观地进行批评。比如, 《论语》有许多英译本,在某些地方差异极大,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固然主要是由于译者的理解和表达的差异所致,但是,译者对原文的不同解读也有翻译过程中的“隐文本”的原因。《论语》在两千年的解读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注释本,而且在流传过程中,由于抄写和改写等一 些原因,《论语》本身也有不少版本。译者依据的版本不同,翻译自然有异。而且,译本中的有些文字也许并非译者所言,而是编辑、审稿人等“过滤”的结果。从翻译的语境化过程看,要想公正进行批评, “隐、显文本”的确定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