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泊飞认为,要想研究中国诗,应该首先知道汉语是个什么样子并如何用来作为诗的表达手段。汉语是用方块字书写的。汉语在传统上一向是根据六书原理分类的。支配汉语构成的四个重要分类 是:1.象形;2.指事;3.会意;4.形声。
汉字在视觉意义上是独一无二的。就汉语而言,一个汉字作为一个音节,不仅仅代表辅音和元音的结合,而且还带有调值 。
汉语是一种无词形变化的语言,没有格、性、语气和吋态之类的形式变化。汉语词不受词类的限制,同一个词可以用作名饲、动词、形容词、副词等等。
《诗经》是写于公元前12世纪到16世纪之间的第一部诗集。 在它出现之后,中国诗便发展成为诗、词和曲二种体裁。
诗为传统韵文,时常是以规则的形式写作的。除掉声调变化,字数的规律性也在中国诗的作法上起重要的作用。四声是为听觉效果用来彼此对比的。四言形式多半出现在《诗经》所釆集的诗中,五言形式创于汉代(206BC—AD219)。后来,五言和七言律诗以及五言和七言绝句相继产生。这些诗的形式繁荣昌盛于唐朝 (618—905)。
词,或者说,抒情的格律,流行于宋朝(960—1278)。它是用长短不一的诗行写出来的。词比诗更能适应咅乐的需要。英、美读者对中国古诗欣赏常感困难,有捉摸不定之感。第一个捉摸不定,是谁为诗中的行动者,因为原诗时常缺乏主语,例如唐朝王之换(688—742)所作《登鹤雀楼》(Climbing the Crane Bird Tower):“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黄泊飞是这样译的:
The sun is setting
Behind the mountain;
Yellow River flows on
Into the sea;
Desiring to envision
the remote distance,
I climb
Another storey
of the tower.
原诗第三行究竟是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呢?黄把它理解为诗人自己,所以就补充了第一人称动作者I这个代词。而著名译者威特•宾纳(Witter Bynner)又是怎样理解的呢?他把这首诗的最后两行译为:
But you widen your view three hundred miles
By going up one flight of stairs.
可见他把诗中的行动者理解为泛指人称you,两者都讲得通。
中文诗第二个捉摸不定,是诗中动作的具体时间,因为汉语动词无时态变化。如李白《静夜思》(Still Night Thoughts):“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中“举头望明月”究竟是转瞬即逝的一次性行为呢?还是即时即亊即兴可以多次出现的经常性行为?黄泊飞列举的7个人的翻译、理解都不相同,用过去时动词译的5人,用一般现在时译的 2人。他指出:第一,翟理斯(Giles)和特纳(Turner)两位先生急于使自己的译文成为完美的英文诗而带进一些多余的词,例如前者 的“Play around”,“glittering”,“wondering”,后者的“with frost the earth was spread”;第二,翟理斯用的“ I wake”和小畑薰良用的“I was”都减弱了普遍性的感人而微妙的效果;第三,说明动作发生时间过去时(态)的使用则完全丧失了即时即事即兴的直感性。
黄译王之涣《登鹳雀楼》未押韵;不过,就诗的内容说,尚属忠实,他对所引7首译诗的某些批评亦可取。但在翻译中国诗同押不押韵的问题上未明确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