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签证留学 |
- 笔译 |
- 口译
- 求职 |
- 日/韩语 |
- 德语
英国翻译理论家道格拉斯•罗宾逊(Douglas Robinson) 1991年在约翰•霍普金斯(John Hopkins)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专著,名为《译者的转变》(The Translator's Turn ) 。内容比较丰富,论点 亦较新颖,现仅就他对译者两种倾尚的论析及其翻译新讼,加以介绍和评价。
先介绍作者所论析的两种倾向-----内向和外向(Introversion and Extrovertion)。
译者把原语文本(SL text)的意思传达给译语文本(TL text) 的接受者。欧洲中世纪初期的传统译论认为,译者只是个窗口,通过它接受者可以理解原语的意思。译者不是一个带有个人经验、个人愿望和个人偏爱的“人”。他是一种“工具”,一方面是原语作家用来同接受者交谈的工具,因为自己不会讲那些接受者的语言; 另一方面是译语接受者用来理解那位难懂的作者所讲的话语的工具。
既然译者不是天生的工具,要想从人的地位降到工具的地位, 唯一的办法就是否认自己的个性,彻底地来压制个人的经验、个人的愿望、个人的偏爱。人们早已习惯于这种作法。谦逊是一种基督教的美德,而且谦逊,或者说它的外部表现,早已在传统上通过系统地压制个性的办法而养成。
与内向相对立的是外向。外向论者认为:假若每个人都是具有自己个性的人,每个作家也都有各自的措词,那么,译者写译文吋,作为写作者也理所当然有自己的措词,没有人能使他或她釆取别种写法。
改革的推动一旦产生,便不能停止。欧洲中世纪早期六七百年的统制巳经解除。所谓下层社会受压制的个人经验已经逐渐地得到开发,其探索和表现并受到鼓励,一直影响到中世纪等级制度各个阶层。每一类人都依次开始感到一种微妙的社会压力,需要解放,需要恢复个性,需要感受以前他们被拒绝的一切东西,好好享受一番。没有回头的可能。第十一世纪,也许是宗教霸权相对稳定的最后一个世纪,已经是一去不复返了。
把旧有的内向和外向这一二元论倒转过来只是通向解放的第一步。但一旦你走了这一步,就没有回头的可能。打破外在角色和内向的人之间埋想化的障碍是通往外向的第一步,然后走到更远,最终达到内向/外向这一二元论的溶解。譬如说,你无须勉强己成为一个机械地顺从的角色。在有些事务中,实际上,你可以顺从。对于原语文本你没有什么可以反对:它写得很好,比你自己所能设法表达得更淸楚,而且恰当地针对了你要对待的译语读众, 所以你可以顺从原语作者的意向,献身于原作者的事业,帮助他或她使译语读众来依从他或她的思路。
重要的是,你是灵活的,能分析情况并适当地作出反应。也许你认为原语作者不知道怎样有效地来转化译语读众,于是你就把原文加以改进,审新表述,以期收到更好的效果。你只消在各处小心选词就行。无须做重大的改变,无须引逬新的文本。诸如此类。
从理想化的内向观点来看,这全属外向,自我表现,自我肯定, 但不是盲目地自我肯定。它是一种参与对话的鉴赏力,对于种种具体情景的觉察,以及对那种复杂性的灵活反应,即具体情景,具体对待。你察识一种情景,你就以你力所能及的最适当的办法对它作出反应:这便是从普遍规律的钢铁镣铐下解放出来的“反应性”。简而言之,就是对于各种各样的灵活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