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签证留学 |
- 笔译 |
- 口译
- 求职 |
- 日/韩语 |
- 德语
译者从原文出发,必须进行语言分析。语言分析的目的在于挖掘出语篇所表达的意义。文学语篇的意义是多维的,不仅要解读出 语篇的字面含义,重要的是发掘出其审美意义,在阅读中构建出原文的格式塔审美特质。要做到这些,译者就必须考虑语篇的文化语境 和情景语境,同时还要考察文学语篇的互文语境。
人是一个善于寻求意义的动物,有对稳定意义诉求的特征。罗素的那个不可能的无意义的经典话语Quadripaterality drinks procrastination(四边形饮用延误)就被巧妙地用来讽刺四国首脑会议办事拖拉。伊瑟儿在《阅读行为》的中文本序言中写道,即使是乔姆斯基为证明语言规律而臆造出来的“毫无意义”的著名例句“Colorless green ideas sleep furiously”,读者也会出于“对稳定意义的期待不断地将其置于各种假设之中,直至它获得某种言之成理的解释。”
“置于各种假设之中”实际上就是把它置于一个假定的语境当中,“言之成理”的解释就是要将解释对象语境化而作出的语境化解释。事实上,colorless也可以作“乏味的”解, green也可当“不成熟的”解,ideas当“主意”,sleep当“闲呆在一边”, furiously就按它的本意“发怒地”,那么全句话就可描写“(某某人 的)乏味的、不成熟的主意(不予采纳,只好被闲置)在一边闲着不用, 它却又不甘心,在一边怨怒着。可见,只要有了适切的语境,一切奇迹都会发生的。但是语境化解释并不意味着可以任意阐释,因为上述句子是脱离语境的句子,所以,一旦语境化便会发生奇迹。文学语篇本身有其相对完整的语境体系,所以,阐释也应该在这个语篇构成的阐释场中进行。
确实,当词语离开了特定的语境而被考虑时,就会有多种含义。 而且,作者在写作时,出于诗学的考虑,往往采用一种陌生化的写作方式,偏离日常生活的遣词造句方式,从而延长读者的审美时间,让读者在阅读中得到审美愉悦。海明威就曾经说过,他“总是试图按照冰川原则写作。凡显现出来的每一部分,八分之七是在水面以下的。”可见文学文本本身就具有天然的开放性。
文学文本一旦脱离创作它的具体语境,其意义就不局限于作者的意图或意思,文本的开放性程度就会更强。文本的开放性就必然要求语境干涉。换句话说,要确定某一字句的当下意义,就必须有语境作必要的补充,即放在一个特定的语境,视其为特定说话者传递 给特定听话者的信息。要想使含混的话语变得清晰和单一,传统解 释学提供的方法是语境还原,即把文本中的字句重新放回作者写作 时的心境和话语中去,以确定其意义。但是事实上,在具体翻译过程中,语境还原是不可能的,实际情况不是还原而是重建,即把文字的 字句视为客观化符号,以此为起点,重新构建符号与历史背景、精神生活之间的联系。文本的阅读便是把这些客观化符号语境化,在动态语境中把握意义。
在翻译实践过程中,译者“先看到原作的词语,马上就深入到原作艺术意境中去,跟着又回到词语上来,又深入到意境中去 ……一步比一步有更深的理解。”也就是说,翻译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不断反复的过程。每一次反复都是更深层的语境化解读,对涵义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脱离语境,每个词都对照着 一个或一系列的概念,这就是它的含义或者说潜在的涵义。此时它具有开放性。但一旦进入具体的语境,涵义则立即‘现实化’并且这个现实化了的涵义被使用者用来构建涵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