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二】
雪夜林边驻足
朱墨译
这林地的主人我想是相识,
虽然林地的主人住在村里;
他何曾知晓我驻足在此,
观赏他挂满白雪的林地。
我的小马惊异之情相必难免;
何以要歇脚在远离农舍的林边,
歇息在林木与冰湖之间,
歇息在一年内最黑的夜晚。
它把身上铃儿抖了 一抖,
询问着是不是出了错儿。
铃声响处一片寂静,
惟有凉风吹拂,葺雪飘落。
这林木可爱,黝黑而又深沉,
然而我还有承诺需要守信,
还需行数里路才可安歇,
还需行数里路才可安歇。
【译文三】
停马在雪夜的林边
方平译
这是谁家的林子,我想我知道,
虽说他的农舍却在村子那一头;
他不会看到我停留在这儿,
望着他的林子积雪有多厚。
我那小马一定会感到奇怪:
停留在这儿?又没村舍在邻近——
夹在一座森林和一片冰湖之间,
在这一年中最昏暗的黄昏。
你摇了摇胸前的挂铃,
想问问到底有没有弄错。
此外只听得一阵微风吹过,
和一阵鹅毛般的雪片卷过。
树林真可爱,幽暗而深远。
可是我还得赶赴一个约会,
还得赶好多里路才能安睡,
还得赶好多里路才能安睡。
单从题目来看,《雪夜过森林》《雪夜林边驻足》《停马在雪夜的林 边》就表现出不少差异:第一种译法中的“过”表现出的是一种动态情 境,而后两种译法中的“驻足”和“停马”则是静态情境。前两种译法 将“雪夜”前景化,而后者将“停马”前景化。“His house is in the village though”三者分别译成了“虽然他家在遥远的村郊”,“虽然林地 的主人住在村里”和“虽然他的农舍在村子那一头”。“To ask”的逻 辑主语分别被译为“我的马”,“它”,“你”。另外也是最重要的差异体现在“sleep”一词的翻译上,分别为“睡觉”,“安歇”和“安睡”,大概与他们对诗歌主题的解读不同有关——是否解读出“强烈的死亡意 象”。译者的主体介人使其对诗歌进行了不同的意向性赋意。译者 做出决策的过程就是译者进行语境化选择的过程,而且由于押韵等关系,前者的选择自然会影响到后者的选择。
三位译者对于同一首诗进行了不同的解读和具体化,不同的语境构建为他们的个性化解读提供了空间。我们同时也注意到,原诗中存在着许多不定点,随着译者对不定点的具体化又会对译语诗歌读者产生新的不定点,提供新的阐释和解读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