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  会员注册  |  兼职信息发布    浏览手机版!    超值满减    人工翻译    英语IT服务 贫困儿童资助 | 留言板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翻译理论 > 文学翻译 > 正文

文学翻译的语境

发布时间: 2017-05-03 09:52:37   作者:etogether.net   来源: 网络   浏览次数:

 

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就能比较客观、明晰地判断文化的强势和弱 势地位。
 
(2)主体间性语境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充当了许多角色。一般认为,译者是特殊的读者,译者的阅读是从阅读原文开始的。译者在阅读过程中通过文本同原作者展开对话。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文学交流中的对话机 制与现实生活中的一般对话机制是非常不同的。“一般意义上的对话机制,是指说话者与受话者运用口语进行接触性活动的能力。文学交流中的对话机制,却建立在作者与读者共同面对由文字符号构成的文本的非接触性活动上。由于文本从中阻隔,作者与读者无法 进行面对面的直接接触。因此,文学交流中的对话更多地呈现为自 我对话的状态。在创作过程中,作家‘主我’更多地是同转换到文本 结构中的‘宾我’的对话。”
 
但是,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这种对话性并不是现 实生活中言者与听者之间即时的面对面的对话,而是一种“隐含对话”,即所谓“主我”与“宾我”之间的对话。“当我作为一个语文学家 试图理解作者贯注于文本中的涵义时,当我作为一个历史学家试图理解人类活动的目的时,我作为‘我’要同某个‘你’进入对话之中。”
 
在文学翻译中,作者与译者、译者与读者之间的对话也显然属于这种“隐含对话”。因为在翻译过程中,作者和读者往往是不在场的, 也往往不具有同一时空关系。翻译是一种两轮交际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涉及到原文作者,译者和译语读者,原文作者是创作主体,译者是翻译主体 (原文的接受主体和译文的创作主体),译文读者是接受主体。原文作者、译者和译作读者也就因此构成了翻译过程中的主体语境。同 时,他们之间的动态关系也就构成了翻译过程中的主体间性语境,他们之间的动态关系对翻译会产生重大影响。
 
(3)文本间性语境
 
文学翻译涉及到的是多维语境要素。不仅包括原语语境,也包括译语语境,而且,间性语境(文化间性语境、 主体间性语境和文本间性语境)将原语语境和译语语境连接起来,构成浑然一体、多维交互的文学翻译语境。
 
文学翻译涉及到多维语境要素,似乎也是繁琐复杂。但是,文学翻译的语境是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生成的,因而翻译语境也在不同方面受到限制。虽然原则上翻译过程中的每一个可能要素都可以作为一个与翻译语境相关的要素出现,并加以考虑,但是并非在每一种场合这些要素都以相关因素的身份调动起来。换句话说,在范围几乎是无限的种种可能性中,翻译语境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动态创造 出来的,是“诸者”与“客观外在”(或被认为是客观存在)的现实相联 系的互动过程中创造出来的。这样说来,相关的翻译语境是有边界的,即使这些边界不稳定,而且还具有永久的协商性。换言之,只有 进人译者的认知视域,被译者激活的语境要素才对翻译产生作用。译者始终处于多维语境要素的动态张力中,体现其主体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然而,在作者中心论的翻译范式下,译者作为创造者的主体地位被边缘化了,其主体性被以自我意识为中心的作者主体性淹没得无影无踪。而文本中心论则把主体降低为纯粹偶然的东西,突出了原文文本的中心性,认为原文有客观的唯一的意义,人们只要遵循语言规律,人人都可以把一种语言所表达的内容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从而把人的主观创造性忽视了。也即是说,在文本中心论下,译者的主体性丧失,成为忠实的奴仆。
 
微信公众号

[上一页][1] [2] 【欢迎大家踊跃评论】
  • 上一篇:《红楼梦》的炼字与翻译
  • 下一篇:日译汉语序上的差异


  • 《译聚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30天内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info@qiqee.net,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来说两句
评论列表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