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境本来就是语言的客观属性”,而翻译涉及到文本的转化与生成过程,因此,语境也必然是翻译的客观属性。但是,对于不同的文本类型,语境类型的划分也略有差异。“文学语言不同于一般语言,它的丰富信息不是直接宣泄于词语的表面,而是蕴含在词语的深层结构之中。也就是说,它除了宣示义外,还具有丰富的启示义。宣示义和语言符号是一种对应关系,一是一,二是二,明白确定;启示义是潜在的、运动的,它随着语境、情感氛围和文化结构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文学翻译与实用文体的翻译相比较而言,其涉及到的语境因素更为复杂。
1.原语语境与译语语境
语境研究与翻译有着天然的联系。比如,马林诺夫斯基在谈文化语境时就是着眼于翻译问题的。“马林诺夫斯基认为文化语境包含从礼仪到日常生活各个方面,文化语境对于信息的解读起到关键作用。”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他所着力扩大的文化语境是“原文”的文化语境,是以解读“原文”为目的的。单语语境的研究对于解读原文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活动,不能仅将语境集中在原语语境上,还得考虑目的语语境。当然,注重目的语语境也不可走向极端,把翻译只定位在目的语语境中。
因为文学翻译与技术性文献翻译的不同点在于文学翻译要受到原作的权力等语境因素的制约,特别是原作属于名著或者经典化的著作时。历史上不乏一些文本操纵的例子。如果译者没有受到原作的威胁,他就可能改变原作,“把作者带向读者”,使之适应目的语文化,反之,则可能把“读者带向作者”。因此,文学翻译的语境首先应该包括原语语境、译语语境。
2. 间性语境
(1)文化间性语境
译者作为两大文化之间的活动者,他不仅是不同文化的搭桥人,而且是文化1和文化2之间交互文化的滋生者和运作者,这种交互文化就是翻译文化,它既不同于文化1,又不同于文化2,但又跟两者 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译者翻译活动的产物也就是翻译文化的产物。可以说,跨文化性是翻译的本质属性。其实,这种翻译文化对于译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斡旋也对翻译文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使翻译文化趋于原语文化或趋于译语文化,或者说在译作中原语文化的元素多些或译语文化的元素多些。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的这种千丝万缕的关系我们称之为翻译的文化间性语境。这种文化间性语境主要表现在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地位的高低,文化影响力的大小以及语境的高低等。而无论 是文化地位的高低还是影响力的大小,都是通过译者的认知发挥作 用,是在同其他语境因素交织的基础上译者进行权衡的结果。译者对于文化的不同认同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译者的翻译策略。
文化间性语境影响译者的文化取向,其最直接的体现是文化态势问题。“文化态势其实就是交流中的文化双方所处的相对位置和所采取的策略态度。它首先取决于双方的势力和对于自己相对于对方势力的理解。”强势文化必须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a.历史渊源:历史渊源必须渊源流长,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资源,保证了一种文化的气脉生动有力和影响持久深远;
b.综合实力:在当下的交际和交流过程f显示出强盛的综合国 力和持久的影响力;
c.心理认同:处于交往状态的主体在文化心理上要有明确的认 同感和较强的凝聚力,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价值和信念系统保有信心,同时也要能够尊重他人的文化价值观和生存方式、思维方式与交际方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