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  会员注册  |  兼职信息发布    浏览手机版!    超值满减    人工翻译    英语IT服务 贫困儿童资助 | 留言板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文章 > 笔译技术 > 正文

电影译制初歩发展时期

发布时间: 2020-06-09 09:06:32   作者:etogether.net   来源: 网络   浏览次数:
摘要: 最早开创我国电影译制事业的是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前身“东北电影制片厂”,这个电影制片厂早在1945年日本投降以后就开始筹建了,...



最早开创我国电影译制事业的是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前身“东北电影制片厂”。这个电影制片厂早在1945年日本投降以后就开始筹建了,原名为东北电影公司,厂址在长春,1946年10月1日正式命名为东北电影制片厂,人员主要由来自延安的电影工作者、日伪满洲映画株式会社的遗留人员、东北地区当地的ー些电影エ作者组成。解放战争东北战役期间,东北电影制片厂迁至黑龙江北部的ー个小城兴山,1949年长春解放后又搬迁回长春。第一任厂长是舒群。1946年,袁牧之从前苏联学习归来,被任命为第二任厂长。1948年,当时地处兴山的东北电影制片厂已建厂三年, 初具规模,袁牧之踌躇满志,决心大干ー场。他提出了七种影片的生产计划,即新闻片、艺木片、科教片、美木片、翻译片、幻灯片、新闻照片,其中翻译片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译制片。


袁牧之注意到,当时所放映的前苏联电影都是原版的俄语电影,有些电影加上了ー些中文字幕,但还是让观众难以理解,于是产生了要为这些电影配上与演员表演同步的汉语对白的想法。1948年7月的一天,他找到当时厂里编导、表演能力都很强的袁乃晨商量此事,他们的想法ー拍即合,于是袁牧之就把创办电影译制的工作交给了袁乃晨,袁乃晨欣然接受,随即开展工作。袁乃晨是部队话剧演员出身,既有艺术才华又朴素干练,他只身来到哈尔滨南岗区的莫斯科电影院,找到前苏联影片进出口公司的总代理聂斯库伯,与他商洽翻译前苏联影片的业务。此前,已经有ー些前苏联电影在上映之前进行了加中文字幕等翻译性质的处理,是由香港和印度等地的电影公司制作的。起初,聂斯库伯不太相信东北电影制片厂能够做好前苏联电影的翻译,几经周折,在袁牧之的大力支持配合下,袁乃晨终于与前苏方签订了为苏联电影做翻译配音的合同,ー个月后,他们拿到了第一份准备翻译的电影原本《马特洛索夫》。袁牧之和袁乃晨马上组织人员,安排设备,全力以赴地开始了译制工作。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经验,他们ー步步地摸索,一次次地试验,终于于1949年5月完成了全部的译制工作。


影片译制完成后,安排在厂里的小礼堂试映,请来了包括聂斯库伯在内的有关人员观摩,结果大获成功,放映结束时全场掌声雷动,全厂职エ欢呼雀跃,无比激动。聂斯库伯连声说好,同意以后所有的苏联电影的华语翻译都由东北电影制片厂来做。此片正式定名为《普通一兵》,由袁乃晨导演,孟广钧、桴鸣、刘迟翻译,张家克、高岛小ニ郎录音,主要配音演员有张玉昆、吴静等。1949年8 月开始公映,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这就是我国电影史上第一部译制片的诞生过程,人们赞誉袁乃晨在开创我国译制片事业上的 杰出贡献,称他为“中国译制片之父”。


《普通一兵》的译制成功极大地鼓舞了东北电影制片厂译制人员,他们毫不懈怠,一部又一部地译制新片,ー发不可收拾,仅在 1949年的下半年就接连完成了另外两部前苏联电影的翻译,即《俄国问题》、《伟大的转折》。第二年的产量更令人咋舌,多达31部。东北电影制片厂生产的译制片不仅在北方上映,在南方也同样受到欢迎,尤其在具有中国民族电影光荣传统的上海产生了强烈的反响,这些译制片令上海的观众耳目一新,更激发了那里的专业电影界同行开展电影译制的热情。


上海电影译制厂是我国唯一一家专门从事电影译制的厂家, 它的前身是成立于1949年11月16日的上海电影制片厂的翻译片组。1957年4月7日,翻译片组脱离上海电影制片厂,成为独立的电影生产单位,并命名为上海电影译制厂。1949年冬,上海电影制片厂的翻译片组刚刚成立就接到中央电影局要求其在第二年完成10部电影翻译的任务,组长陈叙ー随即带领周彦、寇嘉弼、陈锦荣到东北电影制片厂参观学习,向那里的同行学习经验。陈叙一一行于年底返回上海,马上就开始准备第一部电影的翻译工作。1950年3月,《团的儿子》(即《小英雄》)的译制工作全面展开,担任翻译的是陈涓、杨范,导演是周彦、寇嘉弼,配音演员有姚念贻、张同凝、陈松筠、邱岳峰。他们白手起家,克服重重困难,终于于1951年1月成功地完成了上海电影译制厂历史上的第一部作品《小英雄》。不仅如此,到1951年年底,上海电影制片厂翻译片组共完成11部电影的翻译,超额完成了中央电影局下达的任 务。 万事开头难。新中国成立初期,刚刚建立的新中国ー穷二白, 百废待兴。新中国的第一代电影译制工作者不畏艰难,白手起家, 他们以极大的热情投入电影译制事业的开创,一开始就大胆实践, 艺术上精益求精,在艰苦的条件下,使用极为简陋的设备,生产出了高质量的艺术产品。为了符合译文的口语化和画面对口形的要求,《普通的一兵》脚本的中文译稿几经修改。排练吋,袁乃晨用秒表掌握时间,与孟广钧一起反复实验琢磨,逐个纠正配音上的问题和不足。比如,配音演员说出的汉语的ロ型的开合程度及其节奏必须与俄文一致,同时又不能顾此失彼,说出的汉语不能过于僵 硬,为此他们反复修改调整译文,直到满意为止。再比如,电影中马特洛索夫在冲向敌人的碉堡时高呼:“乌拉! ”俄文的意思是“万岁”,不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他们就试着用我们的战士在战场上常用的字眼“冲啊”,结果口型合适,听起来很自然,效果很好。


电影艺术是声、光、电等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并且同戏剧表演艺术结合的结果,所以译制片的质量除了取决于导演、翻译、 配音人员的艺术水平外,还取决于录音技术人员和录音技术设备的水平。在我国译制片产业诞生之初,各个译制单位的录音设备都是非常简陋的,器材都是东拼西凑,很不配套。但是我国第一代电影技木工作者一开始就大胆研究,努力探索,充分发掘当时现有设备的潜力,因陋就筒,努力提高录音质量,同时他们也不断地进行设备的革新改造,大力提高录音效果。



微信公众号

[1] [2] [下一页] 【欢迎大家踊跃评论】
  • 上一篇:英语“污秽电话”的翻译
  • 下一篇:判决宽与严的翻译


  • 《译聚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30天内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info@qiqee.net,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来说两句
评论列表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